徐志摩与陆小曼爱情故事

古代 发布时间:2021-05-30 08:34
[摘要]徐志摩与陆小曼爱情故事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情的最高境界,他们一起诠释着人生真爱,一起感受着生命中哪精彩的每一个片断;这一段段故事,真的值得我们珍藏。 第一篇:徐志摩与陆小曼爱情故事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一段婚姻至今仍时时被人
第一篇: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一段婚姻至今仍时时被人提起,是佳话还是不幸?其说不一。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后又拜在梁启超门下。他风流潇洒卓尔不群,在新文化运动中推波助澜,是青年人崇拜的偶象。
 
陆小曼名眉,别名小眉,原籍江苏武进,1903年9月生于上海,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因她眉清目秀天生丽质,又与观音菩萨同一天生,所以家里人戏称她为“小观音”。陆小曼的父亲陆定为官多年,后弃政从商办银行。因为有钱,小曼不进学堂,老师全请到家里来,接受的却是当时最好的教育。她诗词、绘画、音乐无一不精,还擅长京剧昆曲。虽未出过国门,十五六岁已精通英语法语,是名噪一时的“绝代佳人”。
 
1920年,17岁的小曼奉父母之命与无锡王赓结婚。王赓比小曼大7岁,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西点军校,与好友徐志摩一起在北大任教。王赓是个认真负责的人,常为授课埋头研究,分不开身或不想出门时,就请志摩陪小曼游山玩水或进歌舞场消遣。
 
 当时的徐志摩正处于失恋中,他苦苦追求的林薇音跟梁思成结了婚,心境孤寂落漠,能伴在众人瞩目的“绝代佳人”左右,感情上无疑是一种宽慰。艾青说徐志摩“在女人面前显得特别饶舌”,相同的气质相同的爱好拉近了这对才子佳人的距离。适逢王赓受聘赴哈尔滨任警察局长,独守空闺的小曼与志摩感情迅速增温。不久,王赓受孙传芳邀请出任南京五省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风闻徐、陆二人的事,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如念夫妻之情,立刻南下团聚,倘若另有所属,决不加以阻拦。”几经周折,徐志摩跟发妻张幼仪离了婚,陆小曼也与王赓友好分手。王赓毕竟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思想不保守,他大度地对小曼说:“合得来是夫妻,合不来就分手,我自愿退让来成全你们。” 并且祝福陆小曼:“希望你能过得幸福。”在胡适、郁达夫等一帮朋友帮助下,志摩小曼走进婚姻殿堂。双方的家长痛恨他们的作为,拒不参加婚礼。梁启超在胡适等到人的劝说下,勉强来给徐志摩当证婚人,他不看好这桩婚姻,在婚礼上说了句不客气的话:“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照传统观念,徐志摩停妻再娶是对婚姻不忠,夺王赓之爱是对朋友不义,但徐志摩岂是封建礼教束缚得了的?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乃求良心之安顿,人格之独立。在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陆小曼也说:“真爱不是罪恶,在必要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用郁达夫的话说:“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还顾得了伦教钢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婚后,陆小曼提出移居上海,离开北平那个事非之地,徐志摩满足了她。他们在上海一个很有名的弄堂里租下一层楼,月租100多块大洋,还雇了佣人养了车。陆小曼喜爱上海十里洋场的夜生活,结识了一批新朋友。有人请她吃饭、有人请她跳舞,有人怂恿她票戏义演,她很快成为上海滩社交界大红大紫的明星。陆小曼父母共生育九个子女,皆先后夭亡,只保住她一个,因此倍受宠爱视之如掌上明珠。她从小过惯豪华侈奢的生活,光知道花钱,享受,却不知钱来自何处。虽然他们两家都是巨富,但又不可能获得家庭资助,所以捉襟见肘的日子很快就出现了。为应付家庭庞大的开支,徐志摩奔波于京、沪之间教书、写作、兼职,入不敷出的窘迫把他搞得疲惫不堪。性格差异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同,夫妻俩吵闹的次数逐渐增多。这段时间陆小曼跟徐志摩的朋友翁端午关系密切。翁是苏州人,会唱京戏,昆曲也很拿手,很受梅兰芳赏识。胡适称他为“自负风雅的俗子”。他是世家子弟,做房地产生意,家中相当富有,因为懂得一手推拿绝活,陆小曼经常请他推拿以解除病痛。陆小曼患一种叫“跳病痒”的病,发病时心痛昏迷说臆语,并且有严重便秘,在翁的影响下陆小曼学还会了吸食鸦片。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从北平回到上海,晚上和几个朋友在家中聊天。陆小曼依然是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醉眼朦胧。第二天,陆小曼让翁端午当着徐志摩的面给他按摩,然后面对面一起躺在床上抽大烟。徐志摩看不下去,翁离开后说她几句,陆小曼竟操烟灯朝徐志摩砸去,烟灯擦眼角飞过,打碎了徐志摩的眼镜。徐志摩痛苦地悄然离家,到了南京,准备19日乘飞机往北平,后来大概是为省点路费吧,经人帮忙改乘邮政班机,结果飞机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失事。徐志摩手脚烧成焦炭,死状极惨。徐志摩的死在各界引起震动,来自南北的朋友沈从文、金岳霖、梁思成、张奚若等前往吊唁。灵堂上高悬着郁达夫的挽联: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能再得一声河满,几点齐烟,化鹤重当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离婚后一直住在徐家,她也来了,她的挽联是:万里诀飞鹏,独撼翳云遂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惜去招魂 .
 
噩耗传来,陆小曼立刻昏厥过去,醒后悲痛欲绝,说不尽的愧疚追悔,她哭倒在录堂。徐志摩虽然不是她杀的,但她觉得是因她而死的。徐志摩的死使她变得冷静理智,一改以往的生活作风。王映霞回忆:“小曼是爱志摩的,始终爱志摩。他飞升以来,小曼素服裹身,我从未见她穿过一袭红色的旗袍,而且闭门不出,谢绝一切比较阔气的宾客,也没有再到舞厅去跳过一次舞……”她的好友赵清阁也说:“在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她总要买一束鲜花送给他。她对我说:‘艳美的鲜花是志摩的,他是永远不会凋谢的,所以我不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她用正楷写的白居易的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她在给胡适的信中也这样写道:“我受此一击,脑子都有些麻木了,有时心痛起来眼前直是发黑,一生为人,到今天才知道人的心竟是真的会痛如刀绞,苍天凭空抢去了我惟一可爱的摩,想起他待我的柔情蜜意,叫我真不能一日独活。” 
 
人总是这样,拥有时不懂得爱惜,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徐志摩死后,陆小曼默默担着来自各方面的责备甚至诟骂,一句也不替自己辩解。后虽与翁端午同居,但约法三章,不许他抛弃发妻,她宁愿跟他保持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她出版志摩遗文,编纂志摩全集,固守着徐志摩夫人的身份,固守着她与徐志摩的爱。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她与翁瑞午的这种关系,但任凭怎样劝说,她都不为之所动。直到胡适说如果她不跟翁断交他就与她断交,她才与翁端午终止了暧昧的同居关系。在多数人眼里,陆小曼是奢华虚浮、颓废浪荡的女子,北平的文人、家乡的父老都不原谅她。其实真要说起来她又有多大的错呢?她不过是蔑视假道学、看重个体生命的自由、跟传统道德观念不相容而已。而她的敢爱敢恨,率性真诚,就是今天也很少有女人能做到。她的贪享乐好虚荣,是她那样出身那样才情的女人最常见的缺点,是可以理解的。陆小曼孤孤单单地过完了后半生,虽然凄苦、孤独,但始终保持低调。1965年文革前夕,绝代佳人陆小曼在上海香消玉殒,终年61岁。胡适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第二篇:
 
三十年代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和风流才女陆小曼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历尽艰辛之后,饱受磨难的一对有情人终于可以自由地相亲相爱了.如鱼得水,如胶似漆,那一段时光,两个恨不能化到一起去.白日里,他们可携手散步,或谐谑打趣,或共赏诗文......黑夜里,便以无比的激情和力量将爱的乐章一次次奏响.这时的他们忘记了世间的一切,信佛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然而生活并不像他们设想的那样.
 
结婚之后,他们夫妇俩人曾回石硖石镇与徐志摩父母同住,谁知两位老人并没有完全谅解他们,想尽孝道却不成.后来徐申如老夫妇竟拂袖北上,同张幼仪及孙儿住在了北京.而且还断绝了对他们经济上的接济.这样,在1927年1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回到上海定居时,他们已经债台高筑了,而偏在这个时候,徐志摩竟觉得笔端生涩,灵感消渐,难以写出作品.这样他烦恼、苦闷。而且在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日子之后,徐志摩竟发现陆小曼这朵名花太难莳养了。
 
当初,徐志摩把白朗宁夫妇做为他与陆小曼的榜样。他不仅仅是要娶一个美丽的聪明的妻子,更希望妻子能成为他事业的一部分。结婚前,他多次向陆小曼谈及自己的理想抱负,并建议陆小曼提起笔,与他夫唱妇随,在文学事业上干出一番成就。至于小曼贪图享受,挥霍玩乐的弱点,他曾认为那是她反抗包办婚姻的一种发泄。他认为,完全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爱情给陆小曼新的生命。可是,徐志摩估计错了,一贯养尊处优的陆小曼积习难改,依然故我,她终究没有成为中国的白朗宁夫人。婚后,陆小曼的物质需求有增无减。而徐志摩,由于失去了父亲经济上的接济,订婚、结婚花了大笔的钱,已经债台高筑了。回到上海后,他们的开销更是可观。为此,徐志摩在三家大学兼职,为的是多挣些钱以缓解经状况。然而月收入千余元。仍不够小曼的挥霍。
 
他们的寓所有三间卧室,一间吸烟室,一间会客室,一间书房,俱装修得富丽堂皇。
 
小曼爱玩,习惯夜生活,每天天亮上床,晚上活动。家中有三个丫头,另有司机、老仆,排场不算大。包汀剧院等娱乐场所更是经常的事。夜总会、豪华赌场、各大酒楼都是陆小曼经常出入的地方。
 
早已有“交际花”之称的陆小曼,常被请去参加摹捐义演。她不仅自己装扮登场,而且尤喜捧戏子。对于棒角,她一掷千金,毫不吝惜。不仅这样,她还要徐志摩看,她演戏,陪她捧角,甚至要徐志摩登台为她配戏。以至于厌倦又无奈的徐志摩写道:
 
 ”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学里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袍服上舞台串演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日澹的冬夜鲁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在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休弱多病的陆小曼在结婚之后身体时好时坏。徐志摩在《眉轩琐语》中写道:“曼的身体最中我愁,一天二十四小时,她没有小半天完全舒服,我没有小半天完全定心。”为陆小曼治病,又多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一切让徐志摩感到很疲惫,精神上更是苦闷烦躁。夫妻关系也因此出现裂隙,而一个男人翁瑞午的介入,终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情是这样的。体弱的陆小曼连唱两天戏,旧病复发,得了晕厥症。翁瑞午一手好推拿,手到病去。徐志摩天性洒脱,他以为,夫妇的关系是爱,朋友的关系是情。所以,翁瑞午和陆小曼一边罗襦半解,妙手抚摩,一边说说笑笑,他亦视之坦然。
 
翁瑞午之你以画闻名,家藏颇丰。翁常袖赠名画于小曼,小曼自然极喜,翁进而又以治病为名,教陆小曼吸食卧鸦片。
 
于是,陆小曼与翁瑞午常常一榻横陈,隔灯并枕。而徐志摩对此的看法却是与众不同的:“男女情爱,既有分别,丈夫绝对不许禁止妻子交朋友。何况芙蓉软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暗昧最嘈杂的是打牌。”所以,徐志摩不反对陆小曼吸食鸦片,而反对陆小曼打麻将。在徐志摩心里,只要陆小曼喜欢,他什么都能牺牲。但是陆小曼爱徐志摩,同时也爱上了翁瑞午了。
 
开始的按摩,渐渐变成了爱抚,开始听治病,后来成了瘾,事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于是徐陆开始了口角。徐志摩的劝诫无效,适得其反,陆小曼任性,固执,我行我素。她甚至以徐志摩与一话剧女演员交往甚密为由,同他大吵大闹。
 
徐志摩困惑了,痛苦了,他说他觉得世界如此冷漠。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与苦闷,也为了通过暂时的分开而使矛盾化解,使小曼回心转意,他再一次选择了欧游。然而,1928年底,徐志摩游历回来后,陆小曼依然故我,而且与翁瑞午的关系愈发暧昧了。徐志摩的希望破灭了。他的心如莲蓬一样,满是窟窿,他把精力放在了教书写作和办《诗刊》上。只有在做事时,他才能暂时忘却陆小曼带给他的无法语言的痛苦。
 
在种情形之下,胡适等好友都劝徐志摩换个环境。可陆小曼怎舍得离开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无奈中,徐志摩竟在六个月内八次往返于京沪之间,他一直想让陆小曼北迁。然机,在徐志摩生前,陆小曼竟然没有离开上海一步。
 
当初,他置舆论、亲情不顾,想去实现一个美丽的爱情之梦,而这个梦在现实中破碎了,碎成一地瓦砾,怎能不让他愁肠百结,万念俱灰?苦痛交织之际,不幸与灾难接二连三地降临。
 
先是与林徽因浮言再起,再是课重薪薄,负债累累。第二年春,母亲病逝。而他与父亲之间又因陆小曼而矛盾加深。尤其是与陆小曼的关系日渐恶化。他不愿公开吵闹,更不用说离婚了。那年11月上旬,陆小曼连发十几封电报急催徐志摩南返。
 
徐志摩回到上海后,见面伊始,夫妻二人便大吵一架。素来温婉的陆小曼,竟然一改常态,大发脾气。徐志摩为了排解愁闷,于18日乘车去南京,住在朋友何竟武家里。那天晚上,他到张歆海家,并见到了杨杏佛。
 
 在张家,一群朋友讨论着人生与恋爱的话题。谈着谈阒,谈到了徐志摩为爱情节省开支,不坐客班航机,而托人搭乘邮政班机的这件事上。这时,张歆海的夫人韩湘眉开玩笑道:“志摩,明天出事怎么办?”第二天,徐志摩是打算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班机济南号返回北京的。
 
徐志摩也在开玩笑说:“你怕我死吗?”
 
 “志摩,正经话,总是当心点儿的好,司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不知道,没关系,我总是要飞的,我以为天气晴朗,宜于飞行。”
 
 “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
 
 “小曼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作风流寡妇。”
 
杨杏佛接过话头就:“凡是寡妇皆风流!”
 
就这样,几个人谈到深夜,分别前,徐志摩极温柔的,像长史似的,轻吻了韩湘眉的左颊。万没想到,这一吻,竟成了诀别之吻。
 
19日晨,有雾,因要赶晚上林徽因的演讲,徐志摩毫不迟疑地踏上飞机。
 
灾难袭来——
 
济南号飞机于当天上午8时起飞,10时10分抵徐州,10时20分再进行北进。午后2时飞机失事坠毁。徐志摩遇难,年仅三十六岁。
 
第二天,北平《晨报》刑发了徐志摩遇难的消息。
 
徐志摩头破一穴,肋断一骨,脚烧糊。据说,飞机再高三尺,便不至于触山而毁。
 
遗体被送回上海后,停在万国殡仪馆,并在那里设大殡,吊丧的人极多。灵边哭倒两个人,一是陆小曼,一是张幼仪。吊唁者也无表中以二人为世界分为两班,似有鸿沟相隔。
 
陆小曼写下了这样一幅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在《哭摩》一文中,陆小曼写道:“摩,你为我荒废了你的诗意,失去了你的文兴,受着一般人的笑骂,我也只是在旁默然内恨,再没有法子使你像以前的欢笑。”“事到如今,我一点也不怨,怨谁好?恨谁好?你我五年的相聚,只是幻影,不怪你忍心去,只怪我无福留,我是太薄命了。十年来受尽千般的精神痛苦,万样的心灵摧残,直将我这一颗心打得破碎得不可收拾。”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素服终身,再不去游宴场所。
 
爱情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相互理解和包容,相爱容易,相处太难,年轻的人们在你们享受爱情的同时,是否想到要相互包容对方,相互付出,而非单方付出。如此方可长享爱情。
 
第三篇:
 
民国年间的诗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恋爱史和婚变比他的文学作品更轰动于世。徐志摩出身于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学英国,他的原配夫人叫张幼仪。张幼仪端庄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贤淑稳重,善操持家务。婚后生了一个儿子,能相夫教子。徐志摩的父母疼爱自己的儿子和媳妇,又非常高兴有了孙子。所以父母在经济上是不遗余力地支持他们的。婚后,徐志摩出国留学。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学生叫林徽音,他一见钟情,忘记了自己是已经为人之夫和为人之父了。徐志摩虽然很有才华,也很有钱,但是林徽音鉴于他已有家室,虽然和他交往频繁,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里,开始对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开的嫌弃,说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我要离婚!”。张幼仪还是默默地为丈夫洗衣服、做饭伺候丈夫。当时张幼仪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国陪读的。两岁的儿子留在家乡由爷爷奶奶照看。21岁的张幼仪已经又怀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说:“你去打胎。”张说:“打胎很危险啊,有人会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却冷漠地说:“做火车肇事还会死人的,难道你就不坐火车了吗?”
 
更有甚者,几天之后,徐志摩不声不响地离家出走了,可怜的年轻孕妇,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杀,但是后来想起了《孝经》上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打断了自杀的念头,是孔老夫子的话救了她的命。她重新思考人生。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后,开始求救于在法国留学的二哥和在德国留学的七弟。兄弟们都向张幼仪伸出了援助的手,劝她千万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愿收养。得到手足的帮助鼓励,张幼仪在德国生了第二个儿子。后来徐志摩又来逼她离婚。他们在一个朋友家里见面,张幼仪说:“你要离婚,等禀告父母批准才办。”徐志摩用狠硬的态度说“不行!我没时间等!你一定要现在签字!” 张幼仪见他如此无情,对第二个儿子的出生也毫不理会,知道无法挽回,被迫签字离婚。
 
因为徐志摩的喜新厌旧和见异思迁,1922年,一个美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裂了。 徐志摩离婚后,心花怒放,马上去找林徽音。可是林徽音却悄然回国了,不久与他人正式结婚了。徐志摩的追求变成了泡沫。有人评述,时值芳年的林徽音为什么没有嫁给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呢?因为林徽音凭直观的感觉,觉得这个诗人的热情不足以信赖。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是一个漂亮的才女,爱好艺术,擅长诗、书、琴、画。不久王赓调往哈尔滨工作,陆小曼留恋北京,没有与丈夫同去。在这段时间里,徐志摩与陆小曼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徐志摩开始追求陆小曼了。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对这两位才子才女原本是有很多赞誉的,但因为他们两个人的交往已超越了礼度的范围,徐志摩是在迷恋一个有丈夫的女子,所以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就多起来了。本来这时悬崖勒马还来得及,但是色迷心窍,徐志摩没有回头,最后的结局就是陆小曼离婚了,另一个家庭破裂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了。这件事成为当时轰动京城的新闻。陆小曼的父母不高兴,徐志摩的父母更生气,他们中止了对徐志摩的经济供给,并且根本不见这个新媳妇。正如《弟子规》所说的:“德有伤,贻亲羞”。徐志摩的老师梁启超在他与陆小曼结婚时,训斥他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住在上海,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压力,经济拮据。陆小曼生活散漫奢侈,不做事情,家中顾佣人。公公婆婆坚持不见她,她的自尊心受压抑,生了病,而徐志摩呢,要东奔西跑去兼课赚钱,来往于上海北京之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上课,希望陆小曼从上海搬到北京来。可是陆小曼迷恋上海的生活,不肯去,喜欢打牌、跳舞、看戏特别是吃上鸦片膏和戏子们打的火热。徐志摩对此非常不满,夫妻经常吵架。1931年11月,徐志摩听说他过去追求过的林徽音将于19日在北京举行演讲会。他兴奋地搭机赶往北京去捧场,结果这次飞机失事,这位才子结束了五年的新婚生活,死时才35岁。
 
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糟粕部分,随着自己的感觉走,不顾道德。虽然他做到了“我要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子”,但是他并没有幸福。后人著述,《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作者张邦梅)曾评论:“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道德抛诸脑后,对待共同生活五、六年的结发妻子,一点恩情也没有;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训,竟然与友人之妻陆小曼谈恋爱,一手摧毁自己的家庭,又造成另一个家庭破碎,更伤透了父母的心。”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徐志摩不正是这种人吗?徐志摩虽然会写诗作文,但对爱情婚姻轻率的行为,违背了人伦道德,可以说对父母不孝,对子女不慈,对妻子不忠贞,对朋友无信义,并且他身为人师带坏风气,所以他的结局是不幸的。
 
与之相反,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被丈夫遗弃以后,重新生活,入德国学校学习,专攻幼儿教育,五年后学成回国。上海一家女子银行聘她做总裁,并且她还经营了一间服装公司,均大获成功。她在百忙中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给自己讲解孔孟之道,每天一小时从不间断。她有留学的新学识,又摄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不忘中国传统的美德,离婚后自己抚育儿子长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做为干女儿照顾二老,为他们送终。徐志摩罹难后,张幼仪每月还寄钱帮助陆小曼。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在她的策划下编辑的。她享年89岁。我们看到张幼仪敬老爱幼,她宽恕了徐志摩,还出版了他的文集,接济他的遗孀,而且经济富厚,事业兴隆,儿孙孝顺。她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称赞,她是幸福的。
 
以上我们从上海陆德明和民国诗人徐志摩的例子,看到活生生的事实,男女之间违犯道德的行为,给人生带来不幸的后果,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编辑:ctwxc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