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妹和秦观的爱情故事

古代 发布时间:2021-05-30 07:59
[摘要]苏小妹和秦观的爱情故事 苏小妹和秦观的爱情,无论人物是真是假,不管故事精彩与否;能在生命中完美诠释爱情的人,都是值得我们去尊敬的。 第一篇:苏小妹和秦观的爱情故事 如我们上一讲所说,我以为苏轼苏东坡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男人。这不仅是因为他
第一篇:
 
       如我们上一讲所说,我以为苏轼苏东坡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男人。这不仅是因为他拥有过三位妻子的真爱,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文化领袖,身边有着一大堆真心追随他、爱戴他的人。也就是说,他不仅得到过女人们的爱恋,也得到过男人们的爱戴,实在是个人见人爱的家伙。 
 
  在追随他、爱戴他的男人中间,有四位最有名,一个是黄庭坚,一个是秦观,还有两个分别是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位号称“苏门四学士 ”。在这“苏门四学士”里,那最有名的又要数秦观秦少游了,根据民间的说法,他不仅是苏东坡的学生,最后还娶了苏家的苏小妹,成了苏东坡的妹夫。 
 
  但事实上,要按照民间传说中人物关系的逻辑来看,秦观不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夫,而应该是苏东坡的姐夫。 
 
  有人听了这话会奇怪了,不是说秦观最后娶的是苏小妹吗?也就是说他老婆是苏东坡的妹妹啊,这当然应该是妹夫,怎么倒成了姐夫呢? 
 
  这就要说到苏小妹这个人和“苏小妹”这个称呼了。 
 
  一般的说法是历史上并没有苏小妹这个人,这纯粹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包括她和秦少游的爱情故事也纯属是子虚乌有。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或者说,其中的虚实成分应该怎么来看呢?
 
  文学史上评论《三国演义》有一个说法叫“七实三虚”,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国的事情与真实的历史比起来,有七分是真实的,而有三分则纯粹是虚构的。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民间传说的秦观与苏小妹的故事,那应该是“一实九虚”。也就是说,有九分确实是纯属虚构,但有一分还是有据可查的。这九分当然就是民间传说中“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姻缘故事,而这一分则在我们刚才所说的“苏小妹”这个名字和这个人上。先来看这一分实,也就是苏小妹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鲜明记载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的是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书中第十一卷的一篇故事就叫“苏小妹三难新郎”,这篇话本小说里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因她父兄皆有才学,所以近朱者赤”。注意,“因他父兄皆有才学”就是说苏小妹是苏轼与苏辙的妹妹了。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有的人对此是持坚决否定的态度的。因为据考证,苏轼和苏辙兄弟根本就没有妹妹。所以明朝单宇的《菊坡从话》就说:“人言无苏妹 ”,就是说根本就没苏小妹这个人。甚至连现代的《辞海》里也明确地说:“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苏洵)女,东坡(苏轼)之妹。”既然说她是 “相传”,是“文学故事人物”,也就是明确地说历史上是“查无此人”了。 
 
  但有的人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是剔除文学创作,历史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比如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就说过:“苏氏丞相子容妹……有词作行于世,或以为东坡女弟也。”“女弟”就是妹妹,那就是说苏轼是有个妹妹的。而苏东坡在自己的一篇文章《祭柳子王文》中也曾经提到:“欣然二孙,则谓我舅。”就是说有两个好孩子,喊我舅舅,这是让我很高兴的事儿。当然喊舅舅那不一定就是妹妹,也可能是姐姐,那么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姐姐或妹妹呢? 
 
  经后人考证,喊他舅舅的这兄弟俩还真是他妹妹的孩子,不过这不是他的亲妹妹,而是他二伯父、苏洵的哥哥苏涣的幼女,小名叫小二娘,也就是说是苏轼的堂妹。她虽然也能算得上是个“苏小妹”,但所有历史典籍中并没有什么对她才学或才情的描述,更和秦观秦少游没有半点关系,所以她不应该是后人传说中所说的那个“苏小妹”。 
 
  那还有没有其它的“苏小妹”呢? 
 
  还有一个! 
 
  首先要来看,苏洵到底有没有女儿?事实上是有的,还不止一个。北宋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在为苏洵写的墓志铭上就说苏洵“三女皆早卒”,也就是说他有过三个女儿,不过死得都蛮早的。其中最小的这个女儿,小名叫做“八娘”,就是她,又被叫做苏小妹。 
 
  可有人反对说,这不对,因为这个八娘比苏轼还大着一岁呢,怎么着也应该叫苏大姐,或者小姐姐,而不是苏小妹吧? 
 
  这就牵扯到一个误区了,那就是后人看待“苏小妹”这个名字的时候,往往是拿苏轼和苏辙兄弟来作参照系的,也就是说因为她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她才能叫苏小妹。当然这是由于话本故事流传的影响,话本里就说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我们想也不想,自然就接受了这个说法,然后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成了一种潜意识,认为苏小妹当然就是苏东坡的妹妹。可事实上,我们从生活的常识出发,知道一个家庭中若有几个女儿,那么最小的女儿当然是可以被称之为“小妹”的,哪怕她还有弟弟,在父母的口中,或者在家庭其它长辈成员的口中称其为“小妹”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儿。也就是说,即使这个八娘是苏东坡的姐姐,她也是可以被称为苏小妹的。这也就是说,“苏小妹”这个称呼乃至“苏小妹”这个称呼所指的那个人物原型,我们不能武断的说历史上就是没有过。 
 
  当然喽,如果这个八娘只是像刚才我们提到的苏轼的堂妹小二娘一样,我们并不知道有关她的任何的生活信息,我也就不会纠缠于到底有没有过真实的“苏小妹”了。关键是这个苏小妹与民间传说里的那个苏小妹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有的人会问了,到底什么联系啊?她是不是真的跟秦观秦少游谈过恋爱,或者至少有过什么关系,以至于后人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演绎出了“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 
 
  那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个故事了。 
 
  我们刚才说了,有关这个传说记载得最清楚的就是冯梦龙写的《苏小妹三难新郎》,这个新郎就是秦观。话本里说,苏小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她的才艺还是她父亲苏洵在偶然间发现的。说有一次,苏洵写首诗写了一半,正好家里来客人,就奔客厅去了。这苏小妹进了父亲的书房,见桌上有首写了一半的诗,拿起笔来,嘴里哼着《喜刷刷》,手上下笔刷刷刷,很轻易地就把诗给写完了。写完就跑出去玩了。 
 
  说这苏洵苏老泉先生送完客人回屋一看,咦,这是谁给自己的诗接的龙啊?再仔细一读,合仄押韵,诗意绝妙,把自己前半首诗的意思演绎得恰到好处,心得话肯定是两个聪明的儿子写的,可叫来儿女们一问,才知道竟是苏小妹的杰作。这一下苏洵惊讶得不得了,因为这时候苏小妹不过才十岁,而且没人刻意教过她写诗,怎么一下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要不怎么说遗传基因很重要,你看这苏家个个都是才子,苏洵、苏轼、苏辙父子那是号称“三苏”,唐宋八大家里他们父子就占了三席,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当时蜀中的才女,就连这十岁的苏小妹也是无师自通。苏洵很感慨,也很喜欢,从此就着力培养苏小妹,后来也就有了名满天下苏门小才女。 
 
  粗看起来,关于苏小妹的这段人物出场好像不过是小说家的演绎而已,但事实上这里头潜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为什么小说家们会创造一个苏小妹这个文学人物的重要原因。我个人以为,苏小妹作为一个文学形象,那绝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那绝对是有着鲜明的历史人物原型的,这论据就在于对于苏小妹这种才学与才情的交待上,也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说只有“苏小妹”才是这个民间故事中唯一的“一实”之处。
 
  事实上,苏轼的那个姐姐八娘,也就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苏小妹就是小说里的“苏小妹”的原型,最重要的论据就是小说中有关苏小妹才情的描写完全符合八娘的实际情况。 
 
  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卷一百三十记载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幼而好学,慷慨能文。”这短短的一句话至少透露出三点信息:第一,是有苏小妹这个人的,你看他明确说“苏小妹,老苏先生之女”了嘛。注意曹学佺的这本书并不是笔记小说,而是一本野史类的书籍,所以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第二,说苏小妹“幼而好学”,这也说明她“幼已经学”,那么跟谁学,谁教她呢?答案自然就是苏洵对这个聪明的小女儿,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培养。第三,“ 慷慨能文”,这就是培养的结果、“幼而好学”的结果了。古书中对女子的记载一般是很少的,能在史书中被提到的女子往往就不是一般的女子,再说她“慷慨能文 ”这就是很高的评价了,说明这个八娘、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在当时、在当地那应该是很有名的。你看,这三点信息与小说家笔下的苏小妹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这个曹学佺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是不是只是一个孤证呢? 
 
  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过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它里头就提到“或以为东坡女弟”“有词作行于世”。这个“女弟”的说法看来不太正确,但这个“有词作行于世”的苏洵的女儿应该指的就是八娘了,因为在苏洵的女儿里,提到有才学只有八娘这位苏小妹。要知道能在男尊女卑的那个封建社会“ 有词作行于世”那对于女人来说可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儿,在宋代,我们掰着手指头数数,“有词作行于世”的女人也不过就李清照、朱淑真寥寥几个。那说明这个苏小妹的才学可不是一般的好。 
 
  那么,会不会张邦基的说法也有问题,也不能让人确信呢?因为他毕竟是南宋人,而且他说“或以为”,也就是语气也不是那么肯定的。 
 
  那我们再来看看与三苏同时代而且关系又极为密切的一个人的记载,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司马光在为苏轼母亲写的墓志铭《苏主簿夫人墓志铭》里说:“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也就是说八娘像她和苏轼的母亲程夫人一样,也是擅于文采的。程夫人我们都知道,那是蜀中有名的知识女性,苏轼、苏辙兄弟的启蒙老师就是这位程夫人,能教出这两位大文豪来,那她的才学还得了啊!这苏小妹像她一样,那就说明苏小妹也一定是个杰出的知识女性。 
 
  还有一个最最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苏洵自己的记载了。这老爹对自己女儿的记录总是最可信的吧!苏洵在他的《自尤》诗里说:“女幼而好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看来明人曹学佺的“幼而好学、慷慨能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毫无来由的说法,这根本就是对苏洵这段话的简单总结和直接引用。这作爹的说自己的女儿当然得透着谦虚,所以苏洵只说“为文亦往往有可喜”。但是要知道,能被苏洵看得上眼的,那写文章的水平在当时当世至少也应该算是名家了,况且是“往往有可喜”这不正和小说中苏洵发现女儿才情、杰作时的惊喜是相吻合的吗? 
 
  所以总的来说,小说中对苏小妹的描写,除了将其身份降了一级——把她从苏轼的姐姐降为苏轼的妹妹之外,基本上完全是按生活中真实的苏小妹来演绎的,所以说这个冯梦龙笔下的苏小妹应该是有着生活原型的,是一处具有“实写”风格的文学创作。 
 
  到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苏小妹这个人物并非就是完全的子虚乌有,是来源于生活的。那个娶了苏小妹的秦观要按现实中的排行算,就应该是苏轼的小姐夫,而不是妹夫。 
 
  可是人物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故事呢? 
 
  冯梦龙的小说里说苏小妹渐渐长大,名满京华,连王安石都来为儿子向苏小妹求亲,可苏小妹根本就看不上,为了不得罪这位当朝宰相,苏洵只得说女儿虽然才学好,但长得丑。虽然小说最后也说明这只是托辞,其实小妹长得并不丑,但也没说她长得有多漂亮,这也就是说苏小妹长得怎么样并不是关键,而她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才气才是她能获得美满爱情的关键。 
 
  说苏小妹读了秦少游的诗很是喜欢,苏洵知道了小妹的心思就打算把苏小妹嫁给秦观。秦观未得功名之前,就化装成一个疯道士趁苏小妹到庙里上香的时候来考察这位未来的老婆,看她是不是真的是个知识女性,因为这种才女才是秦少游这种才子所追求的对象。苏小妹面对疯道士刁难她的对子,随机应变,完美地回击了秦大才子的挑衅,当然这时候她并知道这个疯道士就是她要嫁给的老公!后来她知道了,就在洞房花烛夜的当晚,给秦少游出了三道难题,答不出来,就不准进洞房。 
 
  秦观什么人,“苏门四学士”,当世有名的大才子啊!心得话,怎么能让一个女人给难倒呢?当即就摆开架势接招。果然不愧是大才子,前两题不花多长时间就迎刃而解了。可是最后一个对子,苏小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看上去简单,可要对得俗容易,要对得雅致精巧就不容易了。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这新郎官抓耳挠腮过不了关,旁边这偷看的苏轼苏东坡也跟着着急。毕竟还是苏东坡比较聪明,他看秦观边想边走到院子的水缸边儿,就扔了块石子到水缸里,秦观受这一激,立马想出了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与上联果然是一幅绝对,因此上,苏小妹就欣然撤去“围城 ”,就放秦观进洞房、进婚姻的“围城”里去了。 
 
  我想,当秦少游掀起了苏小妹的红盖头的时候,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就算是修成了正果。就像童话故事里说的那样,“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冯梦龙的说法是“自此夫妻合美,不在话下。”其实是一个意思。但就像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只能在童话里一样,秦观与苏小妹的幸福生活也只能在故事里。
 
  封建时代的女子哪有故事里的苏小妹这么幸运,事实往往是,不到被揭开红盖头的那一刻,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你是会嫁给痛苦还是会嫁给幸福,连苏小妹这样的才女也不例外。所以南宋那个有名的才女朱淑真就因为所嫁非人,也就是嫁给了痛苦,才写下了有名的《断肠集》。生活中的苏小妹,也就是苏轼的姐姐八娘,虽然没有留下一本《断肠集》,但她的命运比那个留下《断肠集》的朱淑真还要惨。 
 
  根据苏洵的《族谱亭记》和《自尤》诗两篇作品可以知道,苏小妹被嫁给了他的表哥程之才。这个表哥虽然名叫程之才,其实一点儿都没才,更不要说像秦少游那样有那么大的才了,以至于婚后两个人一点共同语言也没有。这夫妻俩若没有一丝一毫的共同语言,这样的婚姻那真的是“死水微澜”了。因为苏小妹与程之才夫妻间没什么感情,所以公婆对苏小妹也不好。 
 
  后来苏小妹生下一子,生下孩子后自己却染上了病,但程家居然不给她医治,苏洵知道后很生气,就把小妹接回娘家调养。过了一段时间,程家居然又以其“不归觐”为由,把苏小妹的孩子给抱走了。这爷爷家要抱孙子走,外公也没办法,苏小妹情急之下,旧病复发,三天后就病逝了。苏洵因为这件事与程家断绝来往,并后悔地说:“汝母之兄汝伯舅,求以厥子来结姻。乡人嫁娶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就是说这门表亲间的婚事我开始就不情愿,无奈亲戚的面子难驳,这才铸成了如今的大错! 
 
  从苏洵的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已经意识到近亲结婚不是什么好事儿了,这苏洵钟爱的才女苏小妹就是给这近亲结婚给害死的。早知道,像小说里那样,嫁给江苏高邮的秦少游岂不是好! 
 
  可惜,苏小妹结婚的时候,事实上秦观这时候才六岁,他还根本不认识苏家的任何人,不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蜀中,有一位比他大十三岁的苏小妹,会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里,会和他的命运纠缠在一起。如果有来生转世,我想苏小妹一定是会愿意遇见秦观、爱上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观最有名的词句了。我觉得这就像是为他和苏小妹写的,他们俩之间在活着的时候没有一朝一暮的相会,在死后却被民间传说赋与了上千年的情缘,这样的情,才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了! 
 
  所以让我们祝愿,祝愿所有美丽聪慧的“苏小妹”,不论生在何时,身在何处,都不要再错过她生命里的那位“秦少游”! 
 
  说到许下美好的祝愿,我相信自有它冥冥中的力量。要不然李清照就不会遇见赵明诚,那一定是她前生许过的最痴心、最美好的愿望,而且那一刻一定有一颗流星划过,让那愿望终于在来生得以实现。
 
第二篇: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是借七夕这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一对相爱的人拆散,一年才能见上一面,是不是太残忍了?也许正因为有这般残缺的爱,才使得人们不断地羡慕那些得不到的完满的爱情。
 
  微笑吹灯双得意,含羞解带两痴情。这是写才女苏小妹与秦观新婚时的一幅对联。他们的爱情故事几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唱,可见其浪漫与动人。
 
  新婚宴席完毕秦观送走客人,方欲进房,只见房门紧闭,门前院中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纸、墨、笔、砚,三个信封以及三个杯子(一个玉杯,一个银杯,一个瓦杯)。一个丫鬟站在桌子旁边。秦观对丫鬟说:“麻烦你问一下小姐,新郎已到,为什么不开门?”丫鬟说:“小姐出了三个题目在这三个信封内,答对了,才准进房。”秦少游指着三个杯子说:“这又是干什么的呢?”丫鬟说:“那玉杯子是盛酒的,那银杯子是盛茶的,那瓦杯子是盛水的。三个题全答对了,用玉杯喝美酒三杯,请进香房。答对两题,用银杯喝清茶解渴,等到明天晚上再答。答对一题,用瓦杯喝口淡水,罚在外厢房读书三个月。”秦观微微冷笑道:下官曾应过科举,莫说三个题目,就是三百个,我何惧哉!”
 
  秦观道:“请第一题。”丫鬟拆开第一个信封,请新郎看。第一题是一首诗:“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秦观想道:“这个题目是嘲讽我曾假扮做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偷看那苏小姐。此四句乃含着‘化缘道人’四字。”于是取笔在此诗后写诗一首:“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丫鬟将秦观做的第一题,从窗户缝隙中塞进去,高叫道:“新郎交卷。”小妹读诗,每句头上第一个字,合起来为“化缘道人”四字,微微而笑。
 
  秦观拆开第二个信封,也是一首诗:“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秦观看了,略一凝思,在诗后一一注明。第一句是孙权,第二句是孔明,第三句是子思,第四句是太公望。丫鬟又把第二题从窗户缝隙中递进去。
 
  秦观拆开第三个信封,第三题是对联题,苏小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秦观初看时觉道容易,仔细想来,这对出得尽巧,若对得平常了,不见本事。左思右想,不得其对。眼看已是二更天,秦观有点发慌了。
 
  苏东坡此时尚未睡觉,知道妹妹会刁难秦观,便来打探妹夫的情况。眼见秦观在院中来回踱步,口里不停地说着“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右手做推窗之势。东坡想道:“一定是小妹以此对难之,秦观为其所困矣!”急切思之,东坡望见,院中有一口大花缸,里面装着满满的一缸清水,秦观此时已踱步到缸边。东坡灵机一动,就地捡一小小砖片,投向缸中。水珠溅到秦观脸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当下晓悟,便提笔写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
 
  丫鬟把第三题递给小姐看后,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里面又走出一个丫鬟,手捧银壶,将美酒斟于玉杯之内,端给新郎说道:“才子请满饮三杯,权当花红赏劳。”秦观此时意气扬扬,连饮三杯,丫鬟将其拥入香房。
 
  苏小妹“三难新郎”让秦观进房后,又故意耍了一个花枪,以冷脸对秦观又出了一道上联:“月朗星稀,今夜断然不雨;”秦观听后会意,随即对以下联:“天寒地冻,明朝必定成霜。”苏小妹一听,烟消冰释,相拥就寝。正是: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此对是谐音双关联,上联“不雨”谐音指“不语”也寓“云雨”之意;下联“成霜”谐音指“成双”,亦寓“云雨成双”之意。
 
第三篇:
 
       苏小妹相传为苏轼妹妹,野史载其名苏轸,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女,民间更有“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流传。苏轼平生喜欢书信与亲人朋友,其书信被后人整理成文,现存的苏轼亲笔信件中,所寄大多是给自己的弟弟苏辙。而信件中从未提起有这个“妹妹”,再看东坡的传世诗词中,也并无一篇提及这位“妹妹”的。但根据三苏祠的记载,历史中确有其人,不过因为苏小妹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还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自然未能留下有关的书籍记载。
 
  如我们上一讲所说,我以为苏轼苏东坡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幸福的男人。这不仅是因为他拥有过三位妻子的真爱,还因为他作为一个文化领袖,身边有着一大堆真心追随他、爱戴他的人。也就是说,他不仅得到过女人们的爱恋,也得到过男人们的爱戴,实在是个人见人爱的家伙。
 
  在追随他、爱戴他的男人中间,有四位最有名,一个是黄庭坚,一个是秦观,还有两个分别是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位号称“苏门四学士 ”。在这“苏门四学士”里,那最有名的又要数秦观秦少游了,根据民间的说法,他不仅是苏东坡的学生,最后还娶了苏家的苏小妹,成了苏东坡的妹夫。
 
  但事实上,要按照民间传说中人物关系的逻辑来看,秦观不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夫,而应该是苏东坡的姐夫。
 
  有人听了这话会奇怪了,不是说秦观最后娶的是苏小妹吗?也就是说他老婆是苏东坡的妹妹啊,这当然应该是妹夫,怎么倒成了姐夫呢?
 
  这就要说到苏小妹这个人和“苏小妹”这个称呼了。
 
  一般的说法是历史上并没有苏小妹这个人,这纯粹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包括她和秦少游的爱情故事也纯属是子虚乌有。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或者说,其中的虚实成分应该怎么来看呢?
 
  文学史上评论《三国演义》有一个说法叫“七实三虚”,意思是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三国的事情与真实的历史比起来,有七分是真实的,而有三分则纯粹是虚构的。我们套用这个说法,民间传说的秦观与苏小妹的故事,那应该是“一实九虚”。也就是说,有九分确实是纯属虚构,但有一分还是有据可查的。这九分当然就是民间传说中“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姻缘故事,而这一分则在我们刚才所说的“苏小妹”这个名字和这个人上。先来看这一分实,也就是苏小妹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鲜明记载苏小妹与秦观的故事的是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书中第十一卷的一篇故事就叫“苏小妹三难新郎”,这篇话本小说里说苏洵“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因她父兄皆有才学,所以近朱者赤”。注意,“因他父兄皆有才学”就是说苏小妹是苏轼与苏辙的妹妹了。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有的人对此是持坚决否定的态度的。因为据考证,苏轼和苏辙兄弟根本就没有妹妹。所以明朝单宇的《菊坡从话》就说:“人言无苏妹 ”,就是说根本就没苏小妹这个人。甚至连现代的《辞海》里也明确地说:“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苏洵)女,东坡(苏轼)之妹。”既然说她是 “相传”,是“文学故事人物”,也就是明确地说历史上是“查无此人”了。
 
  但有的人却不这样认为。即使是剔除文学创作,历史上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比如南宋人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就说过:“苏氏丞相子容妹……有词作行于世,或以为东坡女弟也。”“女弟”就是妹妹,那就是说苏轼是有个妹妹的。而苏东坡在自己的一篇文章《祭柳子王文》中也曾经提到:“欣然二孙,则谓我舅。”就是说有两个好孩子,喊我舅舅,这是让我很高兴的事儿。当然喊舅舅那不一定就是妹妹,也可能是姐姐,那么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姐姐或妹妹呢?
 
  经后人考证,喊他舅舅的这兄弟俩还真是他妹妹的孩子,不过这不是他的亲妹妹,而是他二伯父、苏洵的哥哥苏涣的幼女,小名叫小二娘,也就是说是苏轼的堂妹。她虽然也能算得上是个“苏小妹”,但所有历史典籍中并没有什么对她才学或才情的描述,更和秦观秦少游没有半点关系,所以她不应该是后人传说中所说的那个“苏小妹”。
 
  那还有没有其它的“苏小妹”呢?
 
  还有一个!
 
  首先要来看,苏洵到底有没有女儿?事实上是有的,还不止一个。北宋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在为苏洵写的墓志铭上就说苏洵“三女皆早卒”,也就是说他有过三个女儿,不过死得都蛮早的。其中最小的这个女儿,小名叫做“八娘”,就是她,又被叫做苏小妹。
 
  可有人反对说,这不对,因为这个八娘比苏轼还大着一岁呢,怎么着也应该叫苏大姐,或者小姐姐,而不是苏小妹吧?
 
  这就牵扯到一个误区了,那就是后人看待“苏小妹”这个名字的时候,往往是拿苏轼和苏辙兄弟来作参照系的,也就是说因为她应该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她才能叫苏小妹。当然这是由于话本故事流传的影响,话本里就说苏小妹就是苏东坡的妹妹,所以我们想也不想,自然就接受了这个说法,然后它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成了一种潜意识,认为苏小妹当然就是苏东坡的妹妹。可事实上,我们从生活的常识出发,知道一个家庭中若有几个女儿,那么最小的女儿当然是可以被称之为“小妹”的,哪怕她还有弟弟,在父母的口中,或者在家庭其它长辈成员的口中称其为“小妹”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儿。也就是说,即使这个八娘是苏东坡的姐姐,她也是可以被称为苏小妹的。这也就是说,“苏小妹”这个称呼乃至“苏小妹”这个称呼所指的那个人物原型,我们不能武断的说历史上就是没有过。
 
  当然喽,如果这个八娘只是像刚才我们提到的苏轼的堂妹小二娘一样,我们并不知道有关她的任何的生活信息,我也就不会纠缠于到底有没有过真实的“苏小妹”了。关键是这个苏小妹与民间传说里的那个苏小妹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第四篇:
 
       传说宋朝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从小聪明绝伦,有过目不忘之能,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尤以对联见长。野史上载有她与苏东坡,佛印和尚斗口的无数史料,几乎未落下风。传说她的婚姻颇富传奇色彩。尤以“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几乎家喻户晓。
 
  据正史记载,秦少游的原配夫人乃徐文美,但野史却牵强附会地将他的婚姻拉到苏小妹身上,多半是为了吸引读者,以利于欣赏和娱乐之故。既然古人有此雅兴,笔者就依样画葫芦,杜撰了如下一些有趣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时常受苏氏三杰(父苏洵,哥苏轼,弟苏辙)的影响,耳濡目染之下的苏小妹从小十分顽皮,不但聪明机警,而且不拘小节,有时甚至还搞出一些恶作剧。不过传言她的长相并不如何出众。为此,心高气傲的苏小妹要想找到一位出类拔萃的如意郎君的确存在一定难度。随着苏家妹子年龄地渐渐长大,婚姻之事自然摆上了议事日程,无奈她竟然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苏氏父子又是礼仪君子,尤为尊师重道,故而他们尽管表面不动声色,私底下却暗暗思量着各种对策,诸如悄悄嘱咐同窗好友、门生故旧帮忙留意选拔之类。有鉴于此,古道热肠的黄庭坚便将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了苏小妹,并将其得意之作奉上以资品评。苏小妹鉴赏一番后便对黄庭坚说道:“辞藻华丽有余,委婉含蓄不足,主次不够分明,久后难成大器。”黄庭坚竭力争辩,说道:“王雱绝顶颖慧,读书一遍了然……”话未说完,便被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洵予以反驳:“哼!若是看上两遍,岂非无能之辈!”庭坚无话可说,只好另觅良才。
 
  其实,若论家世的话,王安石身为宰相,又是苏东波的老师,家世自然更高一筹(明朝作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就写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文章。估计八成是假的,做不得真,毕竟它只是小说而已。);论才气,王雱与苏小妹各有千秋。尽管王雱算得上是一方俊杰,可苏小妹眼高于顶,偏偏瞧不起他。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就在苏小妹的婚姻难有起色之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偶遇秦观,于是峰回路转。秦观亦即秦少游,是今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期,他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打得火热。为了证明此种观点,特引用秦观《满庭芳》诗句作证:“……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全诗如下:《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
 
  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失败,元祐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后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秦少游便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也就有了经常出入苏家的可能。
 
  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苏小妹在其哥哥苏轼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不由大加赞叹。只因此事十分罕见,苏东坡何等聪明,自然一目了然,于是悄悄打定主意,一心想促成这门婚事。一问之下,苏小妹不置可否,却又满面含羞。苏轼见之,不由大喜,于是黄庭坚便作了个现成的媒人。只因当时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苏家三杰早已声名赫赫,秦少游自然满口答应。其后便在苏家办理了婚事。一般来说,大凡新婚之夜的古代,新娘子几乎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地等待中度过,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要新郎官解开她出的三道难题,否则别想进入洞房。
 
  第一关,猜谜。谜面是: 赤金入烘炉,缕蚁爬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缺中央。
 
  第一句“赤金入烘炉,最后自然进入溶化状态,“化”字唾手而得。第二句,缕蚁爬粉墙,含有“沿”的意思,“沿”与“缘”相通。第三句,阴阳无二义,在当时崇尚“佛”、“道”的封建社会里也不难解。因为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反过来看阴阳中只有一义,于是“道”字便信手沾来。第四句天地缺中央,更易理解。因为古时候“天、地、人”称为三才。缺少天地中间的,自然就只有“人”了。四句合起来就是“化缘道人”。
 
  秦少游略作思考便想通了其中关节,不由哑然失笑。原来,当黄庭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下嫁苏小妹时,生性风流的他在感到高兴的同时又对自己未来妻子的容貌放心不下。当然,如此豪门的才女,秦少游自然求之不得,于是满口应承。但因当时理学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之后更无见面可能,秦少游为达到一探未来妻子容貌之目的,只得暗中向人打听,才知却得来“突额”这块心病(秦少游竟然拿苏家兄妹戏耍时、苏东坡所调侃的“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之语来当真,可见此人并不十分高明,更有可能是当时信息闭塞之故)。于是这位风流才子越想越是后怕,以致夜不能寐。可巧的是,秦少游终于等来了苏小妹进香还愿的一次机会,一时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先在庙门前“守株待兔”。待苏小妹的轿子一到,秦少游便暗存刁难之意,亦即采取“激将之法”,一心想将苏小妹逼出轿子。于是,他便假意阴阳怪气地恳求道:
 
  “小姐多福多寿,愿发慈悲!”
 
  如果“化缘道人”衷心恳求的话,苏小妹当会毫不犹豫地施舍,奈何此化缘道人却是个冒牌货!既不恭敬,反而语气硬邦邦的,苏小妹听罢不免有气,如何会施舍?于是立即还以颜色: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编辑:ctwxc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