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情书观后感

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1-06-06 13:28
[摘要]百年情书观后感 第一篇: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是一份情书,也是一份遗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说不上是一部传记,因为它只讲了主人公林觉民慷慨赴死前五年的事,而且还是很零散的片段,而我更愿意
第一篇:
 
       百年情书,是一份情书,也是一份遗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这部电影严格意义上说不上是一部传记,因为它只讲了主人公林觉民慷慨赴死前五年的事,而且还是很零散的片段,而我更愿意称它为爱情片,主人公林觉民和她的妻子之间的爱情贯穿了全剧,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来。
 
  这部电影不是什么大制作,这一点从它的制作单位是电影频道就可以看出。演员也清一色都是年轻的生面孔,戏中唯一撑得住场面的只有李雪健,这个老戏骨的演技没什么好说。不过其他年轻人的表演就完全没有亮点了。在这群年轻演员中,除了蒋梦婕我还认识之外,其他一概不识。不过这个林黛玉也称不上是什么大腕,演技更是略显稚嫩,我看着她还是不由自的想起红楼里弱不禁风的林妹妹,不过没办法,我对这一型的女生实在没有抵抗力,看着她,我就觉着心里舒服唯。
 
  不过无所谓,我看了开头几分钟的戏就不指望演员的表演了,真正吸引我使我坚持看我的动力是它的故事和画面。简单,清新。尤其是林觉民与其妻子的爱情让我很是享受,在这乱世之中,就像童话一样,不真实,但很美。尤其是蒋梦婕扮演的妻子,让我流连忘返,这里我不是指她的演技,而单纯是指她扮演的这个形象,就是她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就站在那,我都觉得很美,唉!归根结底,我只是单纯喜欢这一类型的女孩子而已。
 
第二篇:
 
        看完《百年情书》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百年情书,是一份情书,也是一份遗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
 
        这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起义,担众人仍然抱着“吾死以醒国人,以敲响鞑虏丧钟”的信念,为保大爱舍弃小爱。影片讲述的林觉民所参加的广州起义距离武昌首义成功仅几个月,但是此次起义意义重大。茶饭之间,仍然有不少同学仍有这样的疑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林觉民完全有机会活下来,不管是战前的自愿报名,还是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又或是战中装死,战后的委曲求全,两广总督张鸣岐眼中那个“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有血有肉的林觉民为什么一定要死呢?我个人觉得,那是一个人思想上的觉悟,只为和战友共患难,唤醒沉睡的国民。www.ctwxc.com
 
        纵观当时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还严重损害了国家的主权,使得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激化,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等等。其次,清政府虽然派出了官员出国考察,之后实行了新政以及制定了预备宪法,但是其所谓的新政实质不过是为了延续政府的反动统治。第三,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第四,正如影片所反映的那样,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接触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熏陶,思想上的觉悟也越来越高,在当时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些留学生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尖锐的认识。以及与其相关所产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建立的政党。
 
        对于辛亥义士林觉民,看尽人世间红尘阡陌的本质,铁肩担道义、视死如归、恢复我中华,那时的热血激荡,血管里流着的都是激荡青春,迸发着无限豪迈的积极。曾经何时,我们都成了平凡社会中的普通人,每天为了几斗米忙活着,与整个时代保持着同步的琐碎、无言的焦虑、失去方向的彷徨、对失败的恐惧和直面成功的饥渴。我们其实无能为力,只能发发牢骚,然后看看头顶的天或夜空,接着又是一天。从《百年情书》中,我看到自己的怯懦,再向百年前的烈士致敬的同时,也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反思。
 
       今天我们能享受这样安逸而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感谢那些革命先辈们,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这一切。所我们在享受今天这美好的生活时,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他们。同时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大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要关心时事和国情,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四有”公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百年情书讲述的就是革命烈士林觉民的壮烈故事。
 
       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会审林觉民。林觉民用英语流利作答,慷慨陈词,表现得气宇轩昂。诸人为他的见识震惊,连张鸣岐都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殉国时,林觉民年仅24岁。 
 
  发动起义前,热血青年林觉民、林尹民、林文、冯超骧、方声洞等人彻夜未眠,想及明日便要打响革命起义的枪声,思及家人纷纷写下诀别书,其中有两篇成为传世之作:一封是方声洞的《秉父书》,洋溢着为国尽忠的豪情,和难以为父尽孝的悲痛;还有一封便是林觉民写下的字字泣血的《与妻书》。果然,在激烈残酷的战斗中,这些青年都为革命事业捐躯,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电影中的两封书信《与妻书》、《秉父书》是全片的情感核心,其背后是爱情和亲情与理想的纠葛。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秉父书》
 
    区区几十字,但却写出来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愧疚,对国家的责任。根据历史材料并借以合理艺术想象的父亲形象,是该片的一大闪光之处。父亲的出现不是简单地树立对立面,增加林觉民参加革命的障碍,而是表现传统文化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父子亲情是何等深厚,父子彼此间的交流具有何等显著的中国特点。 
 
  为国尽忠、为家尽孝,一直是传统文人内心深处无比纠结的两个方向,而表现在林觉民身上就有特殊的意义。这一代人承上启下,血液中有传统的底子和西方思想的因子。电影中看似严格无比的父亲,内心深处实则宽容软弱。 
 
  影片中父子喝酒的镜头安排得极为巧妙,父亲知道儿子即将参加革命,参加战斗,但不愿问起,他心中非常清楚儿子所为有其道理,也知道这个儿子从日本回来后的抱负。儿子也不忍告诉父亲革命之事。于是父子俩说着看似不太着边的话语。 
 
  这个细节很好地解释了传统中国文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愚昧和迂腐,他们对天下与责任的认识实为深入。何况,明知此路意味着死亡,但仍抱着杀身成仁观念的人,林觉民不是第一个,谭嗣同曾经这么干过,以死明志,以死唤醒同辈中人。
 
   林觉民另一篇文章《与妻书》更是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国人,影片中交错在讲述林觉民参加起义的同时,林觉民的情感线索表现得细腻感人。影片描绘了林觉民在新婚后与妻子陈意映的爱情故事,以及从一介白面书生到革命骨干的成长历程。  
 
  电影中用充满了东方神韵的画面讲述了一段传统而又热烈的爱情故事,将林觉民与陈意映传统式的相爱相知表现得感人心肺。尽管他们俩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的婚,但两人感情非常深厚,影片中不时展现了二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和温馨,《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的句子,便是最好的证明。 
  
  借助电影镜头,观众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琴瑟之音。这份缘分殊为难得,在传统婚姻制度的框架下,两人由婚姻再坠入爱河,陈意映对丈夫始终支持,未曾有过半点怨言,或许她不能完全理解丈夫的事业,但她并没有横加阻拦,而是始终看着丈夫远行,等待爱人归来。   
 
  战斗场景是刚,那爱情和亲情则是柔。刚柔相结合,革命与爱情叙事交叉展开,互为映衬,这是一种表现革命题材或者说是主旋律题材的新方式。 
   
    一份百年情书,一次缱绻百年的爱恋,在辛亥革命100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为之感动,纯真的爱情在战争的胁迫下更突显出她的坚贞,希望在百年后的今天也能有这样的感情,这样的爱国志士,这样的华夏魂。
 
第四篇:
 
    新进上映的《百年情书》改编自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一部辛亥革命的献礼影片,讲述了百年前广州起义背景下,林觉民和一群英雄志士敢于反抗封建桎梏追求真理的故事。该片以“情书”为视角,独特鲜明地展示出“林觉民”“陈意映”“林父”等人物形象,令观众影响深刻,并为之动容。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当“林觉民”(王柏杰饰)行于海边,已成一鬼,“陈意映”(蒋梦婕饰)带着孩子与之相望于大海,人鬼殊途,此情未了,让我想起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影片并没有把林觉民刻画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革命家形象,革命家也是人,也要吃饭、谈恋爱。影片中林觉民因朋友相聚而忘了省亲而挨骂,还有给妻子梳头、陪妻子放风筝等桥段,都从不同侧面反映英雄亦-凡人的形象。在外抛头颅洒热血,在家孝敬父母爱护妻儿。也正符合传统文化中“修身治国天下平”的思想。
 
   “情书”是个引子,引出了觉民与妻子爱的真挚,也引出了他对家庭的惦念。母亲早逝,家中尚有老父(李雪健饰)。与父喝酒那场戏极为精彩,父亲知道儿子从日本回国干革命却不好阻拦,儿子也不忍告诉父亲,二人同坐一桌却都若有所思。父亲一句“少年不望万户侯”,把林觉民的少年时代一笔带过,正好比当年的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同为革命者,同发少年情。
 
   电影《百年情书》极具东方神韵,青年演员王柏杰和蒋梦婕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王柏杰的投笔从戎,书生意气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就义前那段慷慨陈词,台词功底和情绪掌控都恰到好处,在《十月围城》的“李重光”之后又让我眼前一亮。曾经在新《红楼梦》里饰演黛玉的蒋梦婕,把“陈意映”外柔内刚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都透着东方女性的大家闺秀。最后还有在片中饰演林觉民父亲的“李雪奖。到底是老戏骨,举手投足皆是戏,把一个开明的父亲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那段教子戏,声泪俱下,又克制隐忍,带得王柏杰的戏都精湛不少。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年情书》里的这群有志青年让我想起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将革命题材与青春偶像相结合,易于接受也更加好看。红色题材重新包装定位,就能品尝出新意,原来红色也可以没那么红。


    编辑:ctwxc

    相关推荐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