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学典礼的开学感悟

开学 发布时间:2015-04-10 08:37
[摘要]第一篇: 昨日,杭州市著名标志性建筑黄龙体育中心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一万多名浙大研究生、博士生齐聚于此,参加 开学 典礼!!本人乃一介小本本,本无缘此文化盛事,但在某研究生极力邀请和一顿麦当劳收买下,作为家属团,亲历了此次盛典。归来后百感交
第一篇:
 
    昨日,杭州市著名标志性建筑黄龙体育中心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一万多名浙大研究生、博士生齐聚于此,参加开学典礼!!本人乃一介小本本,本无缘此文化盛事,但在某研究生极力邀请和一顿麦当劳收买下,作为家属团,亲历了此次盛典。归来后百感交集,现将所见所闻总结如下,汇报于众兄弟。
 
    黄龙体育中心真叫一个气派辉煌,昨天是本人第一次走进这里,还真托了研究生哥哥的福。依稀记得刘德华和王菲都来过这里,据说现在刘得了乙肝,王菲生了个兔唇女,这里好像风水不是很好嘛。过几天蔡依林也要来这里,唉女人平就平点,干吗要去隆胸扮一副骚相呢,不喜欢……呵呵好像扯远了。我到的时候比较迟了,毕竟俺文化程度低,不敢那么招摇先硕士们而进场,等我进去忙着按票找座位时候,曾经的系友山东大汉孟硕鼠同学见我兴奋异常,大喝一声:“你来干吗?滥竽充数啊?”霎时间四周无数的目光齐聚于我,汗啊!做贼心虚,我只得发挥厚脸皮功力,尽求力保自然,微笑如常,答道:我是家属代表!然后接过陈波同学递来的餐巾纸擦去额上冷汗。
 
    等找到座位安置好后,我偷偷环顾了下四周,见到的全是陌生的脸孔,不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脸上都写着一股虔诚和认真,我不耻下问陈同学:为什么他们那么严肃啊,答曰:这叫有文化!!再汗,唉,硕士就是硕士,俺们小本本真当该自我反省下了,我自惭形秽了半天,怪不得怎么坐都不自在,原来是我缺乏文化内涵啊!
 
     经过一番嘉宾介绍、领导讲话,老师代表发言之后,终于开始全体起立奏唱校歌。昏昏欲睡的我终于清醒了,哈哈校歌好歹俺混迹于浙大校园的时候军训教官曾经教过,随便忽悠几句总比曲阜师范来的研究生强吧。所以我饱含深情,高声吟唱: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比起四周紧闭的嘴唇,我好像唱的最响亮,也最显眼,吸引了好几个媒体记者对着我们这个方向狂拍一阵呢。郁闷的是我只会唱开头,本来还想继续当下超级女声的梦破灭了,我忘词了,只能嘴巴作势开合,口里念念有词,念得是甚么我也不得而知。竺爷爷,俺对不住你,连这么富有深情寓意的校歌都没记住,您老原谅我,毕竟我只是小本科哦,还有很多硕士哥哥也不会唱呢……
 
    附:上述是我亲历开学大典后最难忘几个瞬间,不过收获也还是蛮大的,见到了清华来的杨卫新校长,还听了他来浙大后的第一次公开讲座,一讲讲了一个多小时,讲得五千多人只剩下几百,讲得我睡了两觉,还做了一个春梦,醒来后还和罗汉用他新买的手机拍了好几张大头贴。
 
    回家的路上偶然听到一个紫金港哥哥抱怨:新官上任就是气派,俺们潘校长建的三敦新校区多少漂亮啊,何必非得到黄龙来烧钱呢?呵呵,看来老潘走了,怀念的人还是不少嘛。
 
    心情很激动,但理智提醒我:得回家睡觉了,明天还要上班,开学典礼与我是半点没有瓜葛的……
 
第二篇:
 
    2014年11月22日至23日,我参加了在上海财经大学美丽的校园里举行的2014级秋季EMBA暨全球EMBA新生入学活动。活动独具匠心,围绕主题“新常态、新生态”展开,切实有助于解决EMBA学生在创新创业、企业发展、企业家成长等方面的问题。 
 
    来两年我将在上财EMBA度过的峥嵘岁月,已经被这短短两天的精彩所预告。 
 
    首日,学校巧妙地利用“夺宝奇兵”的拓展活动,让新生在不知不觉中跟三个校区有了一个美好的初次邂逅。拓展活动的成功,不得不提上半日学校做的铺垫工作,尤其是EMBA中心刘黎明主任的入学教育系列讲座——“校史、院史与EMBA项目介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曾想,我们神往的百年讲堂经历了如此多的沉浮变革:她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为适应商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商科迁址上海,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她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她毁于战火,之后又经历了各种分分合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学科研陷入停顿达十二年之久。1978年我国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大批优秀财经新生力量,大量财经理论也亟待进行研究。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建设,从此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1985年9月,她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现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这就是要陪我们走过两年岁月的大学,更是我们毕生都会为之自豪的母校。 
 
    校史教育给我们带来一丝历史厚重感,随后的拓展活动完全是另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组与组的对抗,协作与竞争和谐并存,对此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当晚在博思楼多功能厅的活动。活动要求四组同学共同用纸箱用画笔表现出“新常态、新生态”的舞台背景,整个背景分成四份,由每组学员分别完成。为了让作品比例色调合谐,四个组必须相互配合,又为了让自己的制作的部分格外出彩,又要别出心裁相互竞争。每个组内部又像一个蚁群,各司其职又有团队协作。2014秋季班在入学第一天,就通力协作打造了一件非常成功的作品,日后我们在一起的求学生涯更令人无比期待! 
 
    次日,因22号过度兴奋致使身体无比疲惫的我们来到多功能厅听取袁岳老师的报告——《互联网产业创新的下一波浪潮》,袁老师的新锐观点及幽默语言不禁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本以为是冗长又无趣的报告,却在不经意中锁定我们的心神。我倏地想起互联网上的一句话——Happiness is someone saying yes when youwere sure they were going to say no。 
 
    午后,一个简短而肃穆的开学典礼压轴上映。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商学院院长孙铮教授的致辞将我们引领回“新常态、新生态”的主题。“新常态”下,我如何带领自己的企业适应这样的经济形势,如何使出浑身解数利用创新、市场及管理来获得企业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放眼长远、修炼内功?在这里收获的大量信息,反复刺激着我的大脑皮层,我做了大量的思考并与我的团队进行了讨论,这场盛事于我大有裨益。 
大学开学典礼的开学感悟
第三篇:
 
    自99年毕业以来,今年已是我踏出校园的第13个年头。读书、上课、做学生,感觉起来真有点遥远了,以致于昨日踏进浙大玉泉校区大门时,那浓郁的青春气息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唤醒了学生时代的种种记忆。
 
     在校生活虽然也是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样样俱全,但除了学业之外,几乎没有任何负担。不像现在,家庭、事业,来自各方的压力有时候压得让人喘不过气。尤其当酒店经营遇到难题时,那种苦闷与紧张绷紧了我每一根神经。再次走进大学校园,简直像是来到了世外桃源,可以暂时忘却平日里的纷纷扰扰,在单纯快乐的氛围里重拾轻松愉悦的心情。
 
     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越往上就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识不够多,世面不够广。要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就必须要求自己保持随时充电的心态。在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是受了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一直想多读点书,却一直碰不到好的机会与环境。这次参加浙大经典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除了应集团提高管理人员经营与管理水平的要求外,想要吸收创新理念、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是促成我重返校园的主要动机。
 
     浙江大学一直是我省片区乃至全国最好的高等专业院校之一。据我所知,浙大MBA项目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高级管理专业人才与未来领导者,这与我想要运用创新观念,根据酒店业发展趋势来对浙江饭店产生效果的初衷不谋而合。所以,尽管知道自己时间很有限,仍是咬紧牙关报名参加了MBA总裁研修班。
 
     第一次开课,就深切意识到我周围的“同学”可以说是卧虎藏龙,其中不乏一些大企业的“董”或“总”,比如……在短暂的自我介绍和初步交流后,同学间立刻开始熟络起来。因为大家都懂得,这次参加MBA班,除了要珍惜学习机会外,也应珍惜人与人相处的机缘,大家相互了解同学之间的工作和行业后,将来,一遇到什么要合作的商机,要推荐的人才,就会很快地链接起来。除此之外,因为进入MBA班的动机不同,背景不同,所以同学之间没有职场上那种追名逐利或是勾心斗角的氛围。没有阶级的差距,没有利害关系的冲突,大家都是同学相称,少了伪装客套和逢迎巴结,多了真情流露,让人感觉很舒服、很愉悦、很放松。也许这次参加MBA班,不仅是我文凭学识上的提升,更能让我在精神和感情层面,找到久未感受到的充实与满足。
 
第四篇:
 
    作为香港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自四川的陈晓冰一直期盼着一场“好玩的”开学典礼。
 
    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视频里,她早就感受到这个仪式的欢乐气氛:一个教授笑着说,大学生活最重要的是“好玩”;另一个学校领导甚至鼓励同学们四处游历,“有必要的话就逃逃课”。不过,9月12日这天早上,当真的置身于港大古老的穹顶礼堂时,陈晓冰很快发现,开学典礼给她带来的远不止这些。
 
    仪式刚开始,她就吃了一惊。伴随着管弦乐团的演奏,全体新生起立迎接入场的学校领导和嘉宾。她惊讶地发现,肩并肩走在队列最前面的两个人,一位是中年校友,另一个则是与自己年龄相仿,学生模样的年轻人。“那不是学生会会长吗?他怎么在这里?”陈晓冰差点喊出声来。
 
    几天前,在一个迎新活动上,她刚见过这个身形瘦削、戴眼镜的男生,听他讲述学生会的“权力与地位”。而此刻,这名学生正与20多位学校领导一同入场,最后更与校长一起入座主席台上第一排的位置,面朝台下近千名新生。陈晓冰忍不住向身边的同学使了个眼色,表达自己的吃惊。
 
    接下来持续一小时的仪式中,更多触动她的场景不断发生。这个19岁女孩开始意识到,这是学校给自己的第一个课堂。在这场每年一次的“例行仪式”背后,是香港大学,甚至香港社会试图向大学新生传递的一些独特理念。这样的安排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学生与校方平起平坐”
 
    按照港大的设计,被录取的内地新生将先在内地顶尖学府学习一年。一年前,在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接受委托培养时,该校的开学典礼留给陈晓冰的印象是:主席台上清一色全是西装革履的“领导”,唯一能够短暂上台的学生,是新生发言代表;整个仪式下来,没人提起“学生会”。
 
    而眼前,港大学生会的会长与校长坐在了同一排的座位上。校长身穿博士袍,头戴四方帽,坐在正中间。身披港大传统绿袍的会长则坐在左边第一个座位上,紧挨着他的,是理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等学校领导。
 
    负责筹划这次开学典礼的香港大学资深学生咨询主任杨爱莲介绍说,学生会会长与学校领导一同进场、入座早已是港大开学典礼的一个传统,“过去20多年来一直如此”。不过,那一刻,坐在台下的很多内地新生都感到“十分惊诧”。
 
    典礼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从没见过学生会主席,来自东北的大一新生马璐一直在猜测“和校长一起走的年轻人到底是谁”。根据以往的经验,她说,那个人或者是个年轻教授,或者“只是个引路的”。最后,还是主持人的介绍词,给出了“学生会会长”那个让她吃惊的答案。
 
    对于很多内地学生而言,香港大学的学生会并不陌生。从被学校录取的那天起,许多人就开始感受到学生会的“无处不在”。其中最直接的感受是:他们的学校邮箱一直被来自学生会的邮件“轰炸”。邮件几乎每天一封,有时候是对香港的社会时事、历史事件发表声明,有时候则是抗议学校的校车线路不够,或者“过于拥挤”。“管得特宽。”这是马璐对学生会的最初印象。
 
    更为细心的陈晓冰则有不同的看法。来到港大之初她就发现,港大的学生会是一个在香港警务处正式注册的独立法人。在学生会组织的迎新活动上,会长特意向新生们强调说,学生会与校方“地位平等”,“不需要受学校束缚”;当校方管理出现问题时,学生会有权力“组织同学投票”,表决是否“罢免”或“弹劾”相关的学校领导。
 
    在坐落于半山的香港大学校园里,学生会拥有一幢独立的办公大楼,甚至负责一个文具超市的运营。而对其举办的某些活动,校方还会免费提供场地,以表支持。对陈晓冰而言,这一切都是全新的理念。在内地的大学念书一年,她几乎没跟学生会有什么联系,更没见过学生会主席。
 
    而现在,在开学典礼上,她激动地发现,这一理念得到了最具体的体现。一位来自广州的学生评价说,这样的安排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学生与校方平起平坐”。
 
    整场开学典礼,校长、学生事务长和杰出校友都发表了演讲,而让陈晓冰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即兴讲话”。“今天我没带讲稿来。”刚走近讲台,一脸笑容,个子不高的温颂安就这样说。作为港大毕业生议会总书记,他一开始就兴奋地分享自己对大学生活的看法。可讲到一半,他突然想起自己还没介绍什么是“评议会”。他立刻随性地插入一段:“噢,我必须跟大家介绍,我们毕业生议会是……”和台下很多同学一样,陈晓冰被这种“想到哪就说哪”的讲话风格逗乐了。
 
    不过,随后发表演讲的女校友梁高美懿显然不喜欢这种风格。她是恒生银行前首席执行官。“我是有讲稿的,我觉得演讲还是应该有更清晰的结构。”穿一身鹅黄色套装的她一脸严肃地说。台下一阵骚动。主席台上,“被批评的”温颂安却还是那样一脸笑容。
 
    “原来开会也不一定要一团和气嘛。”陈晓冰突然意识到。她想起一年前自己参加的那一场开学典礼:虽然许多嘉宾的发言都“风趣幽默”,可总体上大家都很和谐,总不忘“谢谢这个,谢谢那个”。
 
    而眼前,这场开学典礼却不那么“和谐”。严肃的女校友演讲完毕后,学生会会长陈冠康又走上台,进行了一场更加“震撼”的发言。
 
    “质疑”两个字始终贯穿在这名学生的讲话里。一开始,他鼓励台下的新生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要“勇于质疑,勇于反抗”。随后,他又提到近期港大两幢新宿舍工期延误,导致400多名新生不能按时入住宿舍的事件,直接表达了学生会对校方的质疑与批评。
 
    在港大生活了不到一个月,陈晓冰和马璐已经开始习惯学生会“事事质疑”的作风。今年8月23日,港大电脑中心的打印费突然涨价。学生会随后马上约见校方,质疑校方没有考虑同学的承受能力,“没有任何形式的咨询,突然把价格提高数倍”。
 
    不久前,港大提出计算学生分数的全新方法。学生会又针对新方法是否科学提出许多具体的问题,“帮助校方细化计算方案”。不过,将这种质疑的作风带到开学典礼之中,马璐还是感到“意料之外”。她原本觉得,这是场欢迎新生的仪式,“学生会可能会忽略跟学校有冲突的地方”。
 
    但台上的学生会主席显然并不希望这样。在质疑校方之后,陈冠康还把批评的矛头指向香港社会的一些问题,鼓励同学们“承担社会责任”。陈晓冰留意到,这时,一个学校领导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在陈晓冰看来,这一个开学典礼虽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有趣,却更加让她“大开眼界”。“台上的嘉宾以身作则地告诉我,你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一定要跟别人一样。”陈晓冰说。
 
    在嘉宾们轮流发表演讲的时候,杨爱莲忙碌在礼堂内外,很少留意台上人的讲话。在此之前,她没有看过嘉宾们,包括学生会会长的讲稿。
 
    “香港大学是强调自由表达的地方,他们都是成年人,只要表达自己的同时注意礼貌就好了。”过去10多年来一直负责策划开学典礼的杨爱莲说。事实上,这里不仅表达自由,就连是否参加这一场开学典礼,也是新生们的自由。
 
    礼堂空间有限,座位先到先得,学校并不强制学生出席开学典礼。迟来的学生可以到学校安排的另一场地观看现场转播。可绝大多数新生还是想亲身体验一番。为了得到更靠前的座位,一些学生甚至相约天一亮就去排队。
 
    在陈晓冰眼中,这也是“港大特色”,“大家都争分夺秒”。开学之前,她曾在学校的网络系统上“抢”心仪的宿舍床位,“30秒就决定生死”。
 
    开学典礼这天,她清晨5点半就从床上爬了起来,换上仪式要求的正装之后,匆匆赶到礼堂。在礼堂前站着排队将近3个小时后,她得到了第7排的座位。
 
    在北京的大学参加开学典礼时,陈晓冰没有经历这种“竞争”。所有同学一起在宿舍楼下集中,辅导员将大伙“拉去”一个大操场。3000多名学生以学院为单位,一列一列地坐在草坪上。那天天气阴沉,学校特意给学生发了一次性雨衣。
 
    操场广阔,陈晓冰坐在后排,主席台上的领导们对她来说只是“很小很小的人影”。远方的嘉宾讲话的时候,她忍不住与旁边的同学聊起天儿来。再后来,她觉得实在困得不行。
 
    而现在,坐在港大的礼堂里,陈晓冰却一直觉得心情“蛮激动”。她所坐的位置并不好,不能直接看清台上的所有嘉宾,可在她旁边,安放了一个大投影,现场实时播放台上的情况。
 
    在可以容纳约800人的礼堂里,安放了两个这样的投影,屏幕的右下方还插播了手语同传,方便参加仪式的聋哑同学。马璐觉得,这个安排“特别贴心”。
 
    不过,让所有新生最为兴奋的,还是开学典礼中的“着袍仪式”。仪式开始之前,每一个学生的座位上已经摆放了一件港大的传统服饰绿袍。据说,数十年前,港大学生每次考试时都一定会穿起绿袍。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习惯渐渐丢失,如今,这种传统在开学典礼上得以延续。
 
    “在正式的场合和仪式,我们的本科生应该披上这一件绿色的学术礼服,这是我们学校古老的传统。现在,你们可以穿上绿袍了。”开学典礼进行到一半,校长走到讲台前,用英语说了这一段话。从没参与过这一仪式的新生们愣住了。校长笑了,又改用粤语说:“现在,你们可以穿上绿袍了。”同学们这才明白过来。
 
    台上的22位领导、嘉宾这时同时起立,注视着全体新生披上绿袍。最后,他们为新生们热烈鼓掌,祝贺他们“正式成为香港大学的一份子”。
 
    刚刚穿上绿袍的陈晓冰突然觉得很感动。“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仪式的焦点就在我们学生身上。”她说。
 


    编辑:ctwxc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