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失怙

情感 发布时间:2016-05-24 10:17
[摘要]幼年失怙 第一篇:幼年失怙 童年生活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鲁迅与胡适都是幼年失怙,然而两人后来思想性格却迥然不同。鲁迅一生耿介,到晚年还一个都不宽恕;胡适性情随和,晚年声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两个人的性格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两种不同的文化表征。是
幼年失怙
 
第一篇:幼年失怙
 
    童年生活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鲁迅与胡适都是幼年失怙,然而两人后来思想性格却迥然不同。鲁迅一生耿介,到晚年还“一个都不宽恕”;胡适性情随和,晚年声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两个人的性格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两种不同的文化表征。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呢?一个原因当然是两人所受教育的不同,胡适后来到美国,接受了自由主义的影响,而鲁迅的思想主要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形成的,日本是近现代西方思想输入中国的中转站,但学来的东西毕竟是二手货,加之东方思想的因袭,不可能纯粹。(那时留日与留欧美的学生后来在思想上表现出来的旨趣大不相同,文化价值取向差异很大。比如对待女性的态度上,我们看看郁达夫之于王映霞和徐志摩之于张幼仪就知道了。)造成鲁迅与胡适性格差异的原因,除了留学期间所受教育影响的不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年家庭生活的影响。
 
    读一本闲书,书名就是《闲话》,内容主要是文坛艺坛掌故,闲书不闲,有些东西还是有价值的。书中有邵建先生的一篇文章:《少年胡适之》。其中讲到,鲁迅与胡适都是父亲去世后家庭迅速“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那时胡适四岁,而鲁迅十六岁;胡适是家中老四,而鲁迅是家中老大。作为长子,鲁迅必须挑起家庭的重担,他代表家庭出席家族会议,遭受屈辱,感受到世态炎凉。所以他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极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个精神创伤在他的心灵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因而他“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以致到晚年还“不宽恕”!鲁迅死后,胡适说:“鲁迅早年确因其祖父曾犯有重罪,‘斩监侯’,而受亲友冷落的苦痛,致有愤世多疑忌的心理!”这样分析鲁迅“愤世多疑忌”的性格心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胡适则不一样。父亲去世后,胡适不用代表家庭出头露面,他年龄尚小,上有长兄、慈母。关于母亲,邵建在文章中说,鲁迅的父亲去世后,我们几乎看不到鲁迅母亲的影子,“天地翻覆”后,十几岁的鲁迅独力支撑,饱尝世态炎凉,造成心灵的扭曲;而胡适却是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胡母承受家庭内外的压力,始终没有让胡适受到一点伤害,所以胡适的心理是健康的。
 
    胡适的这位母亲,也真不容易。她十六岁嫁与胡父,夫妻相差三十二岁,是三房。胡父死时她二十三岁,胡父的前妻留下三男三女,长子比她还大两岁,孪生的老二老三比她小四岁。她在这个家庭既是小寡妇,又是后母和后婆,在一个陈旧的大家庭内,其难处可想而知!
 
    胡母亲气量大,性子柔顺,凡事皆忍,从不生气。后来胡母以45岁的低龄去世,胡适在《先母行述》中记叙其母:“先母内持家政,外应门户,凡十余年。以少年做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其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先母一一处之至诚至公,子妇间有过失,皆容忍曲喻之;至不能忍,则闭户饮泣自责;子妇奉茶引过,始已。”这种隐忍柔顺的性格无疑影响了胡适,胡适说“我母最大的秉赋就是容忍”,母亲的处世态度使他“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所以胡适的总是心平气和地笑着,宽容地笑着,尽量不给人看一张生气的脸。他的照片,十有八九是笑着的。这种性格,当然是拜其母之赐。胡适在《四十自述》中以这样的笔墨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第二篇:幼年失怙
 
    我的爷爷肖马,1906年出生,兄弟排行老二,也是老幺,从我掌握的信息来看,这段时间最为模糊,因为时间离得久远,也没有一个当事人在,无从打听更多的信息,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他很早失去了父亲,即我的曾祖父,在我母亲他们的提及中,很少能听到我曾祖父的信息,也许源于他过早的离世,而没有他的任何信息点,他是我们淡出的谈论对象,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源于他过早的离世。
 
  曾祖父过早离世,家中只剩下曾祖母和我爷爷及爷爷的大哥,母子三人相依为命(为了叙述的方便,我的这些称谓并没有统一,经常变来变去,只要大家不混淆,明白我的意思即可)。
 
  至于我的曾祖父,何时去世,我一时也不甚清楚,大概的推测,所以这一节里,猜测的成分很多,但推开这些不说,我相信,我的爷爷,也应该有一段快乐的童年时光,至少在他父亲在的时候,他是很快乐的。
 
  他们兄弟两个,他是老幺,本应该得到长辈更多的关爱,他也可能在无忧无虑的童年里快乐地成长,但好景不长,曾祖父走了,家庭遇到了变故,但这一个家庭并没有因为曾祖父的不在,而变支零破碎,兄弟俩流浪街头,这不得不让我们提起,在我们这个家族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角色的曾祖母,她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顶梁柱并没有倾斜,那时她还很年轻,而且能力超群。
 
  曾祖母年轻守寡,守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膝下两个给他无限希望的孩子,曾祖父走后,她无论如何要把这两个孩子拉扯大。在后来的描述中,我大体能判断出,这是一个非常坚强,能力超群,充满智慧的女性,有着极高道德超守的人。年轻守寡,她守着双儿,再也没有结婚,全力以赴地抚养自己的孩子,她是一位裹脚缠足的女人,却要挺起这个家庭的重担,这或许也注定我爷爷他们,童年不能过得幸福,活在类似的单亲家庭中,这也注定他们生活的艰难,甚至苦涩,再快乐的童年,也会被冲淡,因为他过早地没有父亲,过早地走上社会。
 
  假如他的幼年时期,有过快乐,那也是他父亲在的时候,我的曾祖父在的时候,一家其乐融融,但好景不长,这也注定我祖你一生坎坷经历的开始。这一段经历,他的孩童时期,同于历史的久远,我们无从追溯,我们不能留下爷爷的一言一行,窥见他的内心世界,但从后来,他人对爷爷的评定中,说他老实,沉默寡言,似乎可以窥见一点端倪,他是有了一点不自信,不在那么的昂扬,昂扬不起,高调不起,他是受了童年的影响,甚至变得有些自卑,变得不与人争,不敢和人争,他没有了天空,没有了保护伞,曾祖母再强大,也掩盖不了他内心的失落,他没有父亲的臂膀,他要肩负起一片天空,但他还有一个大哥。
 
  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就是曾祖父过早的离世,家道的中落,家境一日不如一日,一厥不振,他再也自信不起来,昂扬不起来,他没有任何的资本,或许这样的假设和推断不一定合理,他还是慢慢地长大。
 
  他有一个强势的母亲,一个坚强,充满智慧的母亲,我的曾祖母,她的故事,我想在另一个故事里诉说,这里简单提及,不再展开。因为一个缠脚的母亲,一个能力超群的母亲存在,这个家庭才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屹然挺立,也许他们仍然过得幸福,至少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悲惨,但过得肯定不大如意,而且曾祖母也一年比一年老,她操劳着很多的事。
 
  这是我爷爷人生的开始,没有了父亲,有一个强势的母亲,使这个家仍然像个家,至少他们没有分崩离析,也许那段时间,还不算很糟糕,曾祖父的离世,对他的影响,还不是很明显,他的人生刚刚开始,他开始懂得自己的人生,或幸福,或困境,他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因为我有足够这样的理由,做这样的推断,因为他不傻,没有人说傻,他只是一个老实巴交,不擅言词,话语不多的人,经历过这样的家庭变故,他磕磕绊绊地走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是聪明了,在那种困难的环境中,生存乃第一要义,他不傻这是肯定的,但他没有昂扬过,扬眉吐气过,这也是肯定的。
 
  父亲的离世,给他童年留下阴影,甚至深深影响着他后来的生活,此刻,就能隐约的闪现,我们不知道,他从什么时候起,变得沉默寡言,变得胆小怕事,变得老实,我们都说不清楚,但他是服那么一点点的不自信,不那么的快乐,这可能是存在的。
 
  和他后来漫长的坎坷的人生相比,我还是有理由相信,这是他的一段小小的快乐时光,陪着父亲成长的快乐时光,过着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这是他人生的开始,但又伴随着失去父亲的阴影,在哥哥和母亲的庇护下,快乐地成长,他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快乐甚于痛苦。
 
幼年失怙


    编辑:ctwxc

    相关推荐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