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指导

经典 发布时间:2021-06-06 15:02
[摘要]初中记叙文阅读指导 第一篇:初中记叙文阅读指导 考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
第一篇:
 
考点: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文体。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通讯、传记、回忆录、散文、小说等都归属于记叙文。
 
阅读记叙文,必须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准确理解记叙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反映的中心思想。
 
一、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常见的叙述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
 
3、 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
 
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 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
 
二、从内容上: 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1、划分段落层次方法:(不同的依据可有不同的划分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

2)按空间变换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
 
3)按感情的变化划分

4)按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划分
 
5)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
 
2、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
 
归纳段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本段(概括或具体)①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3、怎样概括归纳记叙文中心内容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点拨】
 
①.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②.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③.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④.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四、记叙文的写作特色:
 
1、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
 
2、语言风格: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3、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介绍人物或事件的概貌)
 
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 的刻画。
 
议论:目的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例如:
 
①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记叙)
 
②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议论)
 
③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描写)
 
④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抒情)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并非截然分开,互不相干,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
 
五、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六、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七、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八、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九、记叙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及景物等。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  《驿路梨花》中的开头部分“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向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句话写出了山高、山大,同人物当时反映出当时人物焦急的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烈日下的景物描写和暴雨中的景物描则展现祥子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同样的悲惨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故事主题。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十、阅读分析题答题技巧
 
1、 做阅读理解题的前提是读懂文意。怎样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而正确的理解文意,把握中心思想?注意三点:
 
①、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务必看清题目。
 
②、 采用压缩法去阅读,尽量找出文段的中心句。
 
③、 文章的点睛之笔往往蕴含在首尾两段中,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务必注意首尾两段。
 
2、 回答问题时务必看清题干,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切勿答非所问。
 
包括以下三点:
 
①、 知识点掌握务必要牢固。如,“文章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是阅读题中常见的问题。要把这两个概念区别开来: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现手法常用的有对比、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不要相互混淆。
 
②、 回答问题时务必联系文章主题,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围绕中心去答题。
 
例如《那一束伴地莲》,写儿时家境贫困,父亲远在异地,母亲背着生病的我在有积雪的月夜里寻找一种叫做伴地莲的野草作为药材为我治病。文中写道: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作为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的甘甜。”
 
其中一道题是:“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的甘甜’”?这里有两层意思(1)喝了苦药后吃的。(2)里面融进了深深的母爱。其中第(2)条极是考虑了文章“感激母亲,难忘母爱”这一中心。如果忽略了文章这一中心,则容易答成:  这种山芋糊作者以后再也喝不到了。
 
③、 有些问题是针对某一段落设计的,回答问题时,重点去着眼某一段落。
 
根据文章中某句话涉及的问题,一般说来答案就在此句的上下文。例如《万园之园——圆明园》(北京05年中考题)
 
圆明园是我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园林艺术杰作。它继承我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借鉴了欧洲园林的建筑形式,融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为一体。其影响使得当时的英法等国一度产生了中国园林热。在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
 
其中一道题是:概括说出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杰作”?观察本段中这句话的次句话就能找到答案:融我国古典造园传统和欧洲园林建筑形式为一体。
 
3、 答题还要注意:
 
①、看清题目要求。比如“概括”、“简述”。“概括”就要注意答题组织语言的凝炼性、概括性。②、根据分值去考虑得分点。分清问题中有几个要点,答完整、作全面。一般而言,涉及到某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的问题,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对于鉴赏题,可以从语言、内容、结构等角度去分析。这里不再多举例。
 
十一、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采用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种亲切感和真实感。采用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有时单独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叙述,有时两种人称交叉使用。
 
第二篇:
 
同学们好,这一讲,我们进行记叙文阅读的训练。近几年,各地如八仙过海,勇跃探索,大胆创新,试卷中亮点纷呈,试题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同学们面对中考记叙文阅读有恐惧心理,而且记叙文是中考最容易丢分的考点,其实记叙文的阅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你从中找到它的阅读规律,理清读者的思路,阅读时能够遵循一定的阅读原则,相信你一定能准确地答题,取得优异的成绩。
 
近几年《中考》对阅读的要求:
 
1.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3.在阅读中能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针对中考命题的要求,一般偏重于这几个方面。
 
命题分析
 
纵观近几年考题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偏重于文学作品。
 
2.突出对词句的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和作品感悟。
 
3.评价作品、谈论启示、探究疑难、自由赏析、提出设想、表达创意等方面的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一般设题原则
 
1.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词→句→段→篇)
 
2.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3.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顺序。
 
4.尽量使考生利用文中的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5.力求题型稳定、整齐,由填空到简答,到多项选择,最后是拓展题。
 
根据命题原则,我们归纳近几年来九种考试题型。
 
中考阅读考点
 
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解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的作用)、表现手法(对比、照映、衬托、象征等等)及写作技巧。
 
6.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和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现代文阅读,应当从下面几步入手。
 
第一要有四大意识: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和要点意识。
 
第二要有六大步骤: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解题方法:
 
1.(整体感知全文后)研读题干,明确要求,尤其注意把握关键词的含义。
 
2.寻找答题区域,检索范围,综合分析。
 
具体做法
 
1.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的哪些段落和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
 
2.上一句跟下一句是怎样勾连的,某一句话跟前面的哪一句有关系。
 
3.每段意思,后一段与前一段是怎样勾连上的,有没有过渡性的小段落,或是段落的末尾和开头用过哪些过渡性的句子。
 
这些点都是同学们在阅读中密切关注的。
 
具体看一篇阅读,这是篇小说。
 
①经过20个小时,反贪局岳局长带领的三人取证小组走出了西安火车站,这儿离那个小硫酸厂还有 180公里。岳局长是在部队当教导员转业的,尽管转业十年了,他还保持着多年养成的军人作风,办案时话不多。他冲钟伟和李静笑了笑:“走,公共汽车。”
 
②这七月天,骄阳似火,地烤人,空气蒸人,他们还没有挤上公共汽车就已经汗流浃背了。这是今天最后一辆去长山镇的车,听说长山镇距离坐落在山角屯的硫酸厂还有一段黄土山路。三个人被上车的人流挤上了定员20人却拉了32人的小客车,他们金鸡独立站了几十里地,车上才空下一个座儿。仨人只好轮换着坐,缓解一下从心里头往外散的闷热和双腿麻木的疲惫。
 
③天渐渐阴沉下来了,一堵墙般的积雨云从天边推了过来,在天空中扩大。傍晚时分,公共汽车总算进了长山镇。这是一个两侧被黄土高坡夹着的狭窄山谷,一条石子路两侧参差不齐地排列着镇政府、邮电所、供销社和一些修车店、小卖铺。“先填饱肚子再走。”岳局长发话。钟伟问了半天,才在一家修车店后边的大院子里找到家饭店。那是过去的大车店改的,门前散放着几个破旧的折叠桌、几条长凳。一位胖师傅,既是跑堂的,又是厨师,还是老板。不一会儿,胖师傅端来了三个菜和三碗米饭,三个人埋头吃了起来。岳局长边吃边主动和胖师傅聊了起来。胖师傅热情地告诉他:“这儿离山角屯还有三十多里路,不通车,行人稀少。上山角屯就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翻两座山,过一条平时没有水的‘干河’,再走上一段路就到了。噢,那‘干河’雨天时可是大河啊,水面能有二里地宽,雨过后五天才是‘干河’。‘干河’有水时没人敢过,今天预报有暴雨,过不了。”岳局长心里一阵阵发紧。______________胖师傅好像猜透了岳局长的心思,又说:“你们千万不能闯‘干河’呀。解放这么多年就没有人能闯过去。当年我爷爷被地主逼着闯‘干河’,让洪水卷走了,连尸骨都没找着。”胖师傅摇着头说。
 
④几声沉闷的雷声在远处响了起来。岳局长看了钟伟和李静一眼,三个人同时站了起来,急急走进夜幕中。他们必须尽早赶到那个小硫酸厂找到帐本。账本若被丢弃或被转移,就无法指证那个死不认账的贪官,34万元将被其吞没。三个人迈开大步,过了两座山,进入了平地。雷声愈来愈近,风凉了。他们加快了脚步。
 
⑤雷声在头顶轰鸣,风起云涌。豆大的雨点,落地砸起尘烟。三个人在飞奔。然而,还是迟了,他们被“干河”的洪水挡住了唯一通向山角屯的路。不容多想,他们下水了——闯“干河”!激流夹石,他们感觉到水中有石块打脚,尖利的砂石在划腿……山洪咆哮,他们手拉手前行。摔倒一个,其他两个人合力将他拉起来。一股巨流,把他们三个都冲倒了,已经无法拉手了,只好各自为战。好在雨刚下,虽然水大流急,河面还不太宽,经过二十多分钟,他们歪歪斜斜地上了岸。一个个趴在地上喘着粗气,真有死里逃生的感觉。
 
⑥他们有气无力地喘息着,大雨继续在肆无忌惮地往下泼撒,一个炸雷之后的闪电照亮了对岸:一头毛驴被电线杆砸成了两截儿,被高压电击得直冒烟,一根断了的电线在“干河”里跳跃,发出“刺……刺……”的声响。三个人目瞪口呆,都惊出一身冷汗。检查身上,每个人腰部、胯部、腿肚子和脚面上都被划伤了,岳局长的腿上有个一尺多长的伤口……对伤口稍作处理,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向前挪动着灌了铅似的双脚。
 
⑦在山角屯硫酸厂的破旧仓库里,三个人从满是灰尘的杂物中找到了账本,记账凭证上的收款签字清晰可见。这正是他们要找的。
 
(作者:李新伟  肖忠民  有改动)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同时可以用一句话把内容分述出来。
 
这篇文章写岳局长率领的取证小组勇闯“干河”,取得证据,找到了帐本。考察的类型题是:
 
1.理清思路,概述内容。
 
题目这样设的:
 
例:故事情节是随取证小组的行踪展开的,请你根据第2-7段的内容,依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情节,写在空格中。
 
取证小组(挤车赶路,        ,          ,          ,              )
 
我们仔细研读题干,答题的区域范围是2-7段,并且有相应的事例,要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情节。这就要求同学们仔细阅读2-7段的内容,归纳每段的内容要点。
 
先看第2段。(朗读)归纳:这段写取证小组挤车赶路,显然要赶到山角屯的硫酸厂。第3段,(朗读)归纳:这段是岳局长在吃饭时了解情况。第4段,(朗读)归纳:三个人夜晚赶路。第5段,(朗读)归纳:写岳局长三人勇闯“干河”。第6、7段,(朗读)归纳:取证获得了成功。根据2-7段内容,我们可以归纳答案:了解情况、冒险赶路(夜赶山路)、勇闯干河、取证成功(找到证据)。做这类题,一是要仔细阅读每一段的内容,二是要把它的各段归纳出来。
 
解题步骤:
 
1.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步骤可以这样做:谁做了什么?或者谁怎么样了?用一个主谓句的形式表达出来。
 
2.组成动词性的短语。
 
如果文章题目要求用四字短语来概括,就要压缩短语,压缩成动词性的短语,比如说主谓短语,或者动宾短语。
 
2.景物描写
 
第2道设题:简要说明第⑥段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牢记四个要点)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提示作品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掌握了这四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一定要注意:不要堆砌描写的作用。
 
看第6段画横线句子,(朗读)作用:(1)烘托了紧张气氛,侧面表现了暴雨中“干河”的凶险。(2)烘托了人物过河前不顾个人安危,过河后后怕的自然、真实的心情。
 
这段景物描写,从2点分析,即上面(2)、(3)两点。
 
3.鉴赏作品中人物形象
 
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手法,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的。
 
据此,概括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就是阅读全文,总体把握,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分析归纳。
 
题目:选文第①段中交代说岳局长“办案时话不多”,但在第③段却又说他“边吃边主动和胖师傅聊了起来”,这一细节与前边的交代是否矛盾?这两处内容分别表现了岳局长什么性格?
解题方法: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不要脱离了文本。
 
答案:      
      
第一处交代,(岳局长办案时话不多)表现了岳局长是干练、沉稳、谨慎等性格特点。
 
后一处细节:突出了岳局长的心思细密、富有办案经验等特点。从后边胖师傅的话中,可以看出岳局长是在了解与取证相关的情况。
 
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偏远小镇,时间又很紧迫,再加上天气突变,所以主动了解情况显然是十分必要的,那么这两处是不矛盾的。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题目:选文第③段写道:岳局长在听完胖师傅的话后,“心里一阵阵发紧”,请你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为岳局长补写一段心理活动。
 
下面是岳局长的心理活动请你惴摩。我们看原文。(第3段斜字,第4段斜字)根据这样的情景,我们不难惴摩岳局长此时此刻的心理:着急,并暗下决心,一定要闯“干河”。同学们如果围绕这两点答题,答案要点就归纳出来了。
 
示例:时间这么紧,账本不及时拿到,案子破不了,贪官就不能受到惩办;眼看又要下大雨了,得赶紧走,赶在雨前过“干河”,实在不行也得闯了。(能扣住“紧”字,写出岳局长着急的具体内容、闯干河决心。)语言要通顺,上下文衔接自然就可以了。
 
这是现代文考题的四种题型。
 
我们接着再看一篇阅读。这是一篇散文。题目是《书院清池》。
 
书院清池
 
李元洛
 
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矾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它平铺在岳麓书院靠后的院落里。说是一方清池,似乎有些大而化之,应该说一曲清池才是,因为他并非呈方正之状,而颇具曲折之姿。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③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忘返。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平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我的心因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而净化。
 
④秀美而宁静,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曲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宋代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
 
⑤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让你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说它像乐池吗?高雅的音乐虽然悦耳,但即使是清扬的丝竹之声,在这里也不免显得过于热闹,更不要说那些现代的嘈嘈杂杂的流行乐曲了。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说它像舞池吗?水面确实滑如碧琉璃,但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莲可以在其上凌波,但如果凡夫俗子们也来这里喧闹起舞,更于四周打上脚灯追光灯霓虹灯,那该是何等亵渎清景?红尘中的舞池已经够多的了,何况舞池中还常常流传不清不明的新闻与绯闻,请保留书院中的这一方净土,不,净水吧。
 
⑥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清人顾陈垿的《砚》诗早就令我心神向往:“小小墨池成巨浪,就中飞出北溟鱼。”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选自散文集《书院清池》,略删改)
 
散文是同学们阅读起来最困难的一种文体,最难把握的是文章的主题和感情的抒发,它不像记叙文、小说,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散文的结尾部分往往会出现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第一道题:
 
1.归纳主旨
 
结合文章,说明作者借书院清池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题步骤: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通读全文(全段),熟悉心容,对文章中记述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记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
 
入手点:
 
(1)看文章标题。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些散文的题目就直接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它就能找到文章的中心。有些题目是巧妙地暗示了中心,有些是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研究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一般来说开篇点题,或者说卒章显志,这是写散文常用的一种手法。开头就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多半是采用了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式,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就有助于分析、归纳出中心来。另外分析文章结尾中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对文章结尾的语句,一定要细细体会它的深刻含义,这也是归纳文章中心的有效方法。
 
(3)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一般来说,文中插入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是为了更鲜明的表达中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所以如果抓住了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子,就很顺利地找到文章的中心。一般情况,答案会在原文中出现。
 
本文抒发了身处商业化社会中的作者要追求心灵纯净的美好情怀。这在文章的结尾处就能找到。看第6段。(朗读)同样地,这一感情呢,在文章第3段也有表现。第3段的结尾句。(朗读)做这类题同学们一定要从文中找答案,结合文本,抓住那些议论抒情的关键性的句子。
 
2.筛选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根据选文2-4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解题方法:(可以有四种)
 
(1)从题目突破。(书院清池)
 
这篇散文题目是书院清池,注意书院和池的清纯。
 
(2)文章的开头段落是否有总结。
 
(3)段落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句)
 
(4)文章结尾的句子。
 
这道题的答案,我们在原文中也不难发现。请看原文的第4段。它的开头句就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朗读)显然作者所描写的书院清池的特点是,秀美、宁静,而又富于文化意韵。所以大家做题一定要有文本意识,尽量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岳麓书院的这一方清池原名“碧沼观鱼”在本文中,作者建议将其更名为“洗心池”,请你根据第3段内容,说说作者这样建议的原因。
 
读题干圈定答题的范围,我们把答案圈定在第3段。看第3段。(朗读)
 
答案: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我的心因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而净化。
 
这就是作者更名为“洗心池”的原因。这道题答案,只要能找到答题的区域就不难发现。
 
4.语言品析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例如多用修辞手法,化用古典诗句,词语运用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请你任选一种特色,从文中举一例具体说明它的表达效果。
 
题目已经给了提示。选取的角度:修辞;古典诗句;词语运用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从这些角度去说明语言特色。
 
赏析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去分析。(修辞的作用)文中的语句是否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意味、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4)用语、谴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最典型的是《春》] ,色彩搭配,动静结合)
 
(7)化用古典诗句,四字成语,引用古诗。要点:突出特点,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
 
(8)从表现手法上:对比或衬托。
 
当然最常用的最容易得分的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
 
比喻:形象生动地突出事物特点。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句式整齐,押韵。给人以美感。
 
示例1:“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一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夏蝉日复一日重复着单调的鸣叫,写得如同人练习乐曲一样,就显得富有情趣和韵味,“古老”又让人联想到书院历史的悠久,“常新”又让人感受到生机与活力。
 
这道题的赏析就是从修辞的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词语进行赏析的.
 
示例2:
 
作者在文中把月夜清池中的月影比作“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化用了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既形象地写出了月影的晶莹透亮、皎洁,又使语言新颖有趣,有文化内涵。
 
这道题是从化用古诗的角度进行赏析。1.突出特点2.化用古诗。所以语言新颖有趣,有文化内涵。
 
示例3:
 
这是从用语、谴词准确传神巧妙的角度来分析的。
 
作者用“几盏”来形容荷花,而不用“几朵”,因为荷花与旧时的灯盏形似,既写出了荷花于水面上婷婷而立的姿态,又突出了荷花的色彩,与下文中的“火焰”相呼应,富有创造性,又很形象、贴切。
 
这几个示例只是给大家一个提示,同学们可以针对文中不同的语句作相应的练习进行品析。
 
另外本文还有一道设题,是从色彩的角度进行赏析。
 
题目是:作者在描摹清池景色时,通过对景物色彩的不同搭配渲染出不同的情境,请你仔细品味第2段中的画线语句,举例说说景物色彩有怎样的特点,渲染出了怎样的情境?
 
看第2段。(朗读)“却有两丛夏荷绣出……怎能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我们可以这样去赏析:“红荷碧水”中红与绿的色彩相互映衬,格外夺目、艳丽,再加上点染其中的蝴蝶的白色与蜻蜓的黄色,就使得色彩更见斑斓,热烈了,画面也越显明丽,渲染了书院清池典雅清新、动静相谐的秀美情境。
 
对于色彩的赏析,大家只要抓住红和绿的映衬,红色象征着热情,绿色象征着生命的角度来说明渲染出千年书院清池的生机盎然与明丽就可以了。
 
这两篇阅读共八道小题,从不同的角度设题,体现了中考课标的要求。
 
另外还有几种类型的题,比如,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这类题我们可以从三步入手。
 
第一,联系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来思考。
 
第二,不能局限于语句本身,要上牵下连,从周围的语言环境中答题。或开篇点题,扣住题目;或文中巧妙过渡,承上启下;或文章结尾前呼后应,铺垫照应;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第三,对语句所涉及的对象、背景和相关情形有所了解。
 
这类题也用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可以根据它的位置来确定它的作用。如果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去答题。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如果这句话是在文章的中间,可以考虑两点。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或总结上文或引出下文。
 
如果这句话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可以从五个角度去答题。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注意:千万不能只贴标签,只答概念性的东西,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内容去答。
 
近看来记叙文考题还出现线索题,有关文章的线索多种多样。线索是指文中能串起整篇文章内容的重要的一个细节。
 
1.寻找线索的途径和方法:标题;开头;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2.常见的几种线索类型:或以时间为线;或以人物活动为线;或以作者情感为线;或以事物为线。
 
要求同学们反复阅读,把握文章线索。
 
再有,近看来,记叙文的阅读中最后一道设题中,经常会出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比如说链接材料题,或者一些仿写题,或者一些对联题,要应对这些答题,大家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开放性试题注意:
 
1.要关注生活,要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不断吸取知识营养。这样谈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就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3.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语言力求简明扼要。
 
下面看一道开放性试题,请大家先读原文《回家》。
 
回家
 
“你能照料自己吗?妈妈想回趟家。”我在蒙特利尔宽敞的公寓里问女儿。
 
16岁的女儿把目光从电脑转向我,愣了一下,像是在调整中文“家”这个概念的焦距,然后说:“No problem,妈,你去吧。”
 
我们住这公寓十多年了,这是我每天都叮嘱女儿“早点回家”的地方。它作为“家”的权威性更体现在所有文件中“永久家庭住址”这一栏都被它占据。
 
可是,我还是要从这个“家”回家。
 
 如今“万水千山只等闲”已绝非诗人的张狂,我似乎只在云层里打了个盹,就回到了地球那边的家。
 
北京是我心目中的家,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从来都以为熟悉它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高楼,可没想到它的变化竟如此之大,若不是哥哥来机场接我,我一定找不到自己的家。
一天,我正在书房里贪婪着“花间集”的芳香,爸忽然进前说:“离开家快七十年了,我想带你回趟家,给你爷爷奶奶修坟。”
 
我抬起头,像女儿一般地愣了一下:噢,原来这里还不是家。
 
我搀着老爸去回家。这段无山无水的路啊,我们使用了三种交通工具,经过了两个中转站,花了整整三天。
 
刚到县城同宗老姑家,我就有了回家的感觉。老姑家院里那片齐腰的大葱,多像渥太华五月的郁金香,枝挺叶茂,郁郁葱葱!我盘腿坐炕,学着爸,将大葱掰成几段,撕成细丝儿,拿三丫头做的豆皮卷着,饱沾老姑自酿的黄豆大酱,塞嘴里使劲咬下,五官顿时淋漓,亲人们开怀大笑。可夜晚躺在老姑炕上,我却听她跟老姑夫在窗外轻声说:“快再把茅坑掏掏,瞅瞅草纸够不?咱大侄女可是美国那旮儿的。” 
 
清晨,县粮站工作的老姑父搞了辆手扶拖拉机载我们在坑坑洼洼的土道上“嘟嘟”着。家乡的黄土热情地扑上我脸我身,我的屁股土豆似的滚来滚去,直到太阳也土豆似的从我的后脑勺颠上了正头顶,我还是看不到家的影子,只有80岁老父眼中那越颠越浓的“近乡情怯” 提示着我:到了!马上要到了……
 
到了村头我确信:没错,这是我们的家!因为每个人只需报出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大家就都有了亲戚里道的称喂。与年龄无关的辈份搞得我晕头转向,突如其来的亲情令我激动不已,我只有不停地鞠躬,再鞠躬,恍惚中像是终于寻到了我这一腔血脉的源头。
 
爸引我来到一垛衰败的土墙外,声颤手颤地指着:“那西屋,那西屋……”
 
我了然!伸手就去拉那树杈门。可是一位我本想叫大叔结果却是我兄弟的人用我听不懂的乡音拽住了我。老姑父翻译说:说不清何年何月,从外乡逃难来了一男一女一个孩童,那女的是万万走不动了,村长就让他们住进了我家的荒屋。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再也没见过那女人和那孩子。原来那母子都是痴傻。他们吃拉全在屋里,连村民都不愿踏入。那男人听说你们要来,已吓得几天不敢出门……
 
可这明明是我的家呀!奶奶的故事里我听过它,爸爸的回忆录写着它,我们此行的目的也是来寻它呀!
 
痛着老爸的痛,我扶着他离开了他的家。他在这个家的门口站立了十几分钟,却梦魂牵绕了几十个春秋。 
 
爸爸执意要步行去后坡给爷爷奶奶扫墓。我还记得奶奶在北京临终前只有一个心愿——“回家”。当时爸爸编书正忙,是我那也早已离乡的叔叔将爷爷奶奶的骨灰带回来的。
 
父亲挥了几下铲,就被我劝进了树荫。素昧平生的兄弟们奋力地树新碑,培新土,乡亲们围了一圈又一圈。我将奶奶最爱喝的“二锅头”祭洒在坟前,凝神望碑问奶奶:您愿在这里呆下去吗?这里还是咱的家吗?可是,我听不到回答。
 
在大宴乡里的酒席上,我终于吃出了“家”:这是一碗我走遍天下却只有奶奶才能做出的猪肉扁豆炖粉条呀!我和着泪水大口、大口地吞咽,心中隐约明白:今日一去,复来无期,家非家,此身已无归处。同桌的大妹子陪着我掉眼泪,连声说:“二姐呀!慢着点儿,管够,管够呀!”
 
我走到族长桌前敬酒,替爸爸做了主:“请告诉那男人,从此后街那三间屋就是他们的家了,不必再担惊受怕。”
 
我和父亲两代游子,皆为清寒书生,面对家乡贫困,汗颜无地。我家虽破,终可家无家之人。念及此,我又喝了一大碗。
 
爸爸醉了,笑个不停。我说:“爸,咱该回家啦!”
 
 “回家?”爸爸像我和女儿一般地愣了一下。
 
在回京的火车上我做了个梦:我又“家”来了,带了好多的钱。我和老爸站在村口的土墩儿上,捧着爸绘的图纸,和村民们一起架桥!修路!通水管!建学校!在梦里,嫂子笑了,妹子笑了,叔伯兄弟们都笑了;奶奶,也笑了。
 
承欢膝下的一个月眨眼过去,我心虚地跟妈说:“小妞要大考,我得去了,明年一定再来。” 我,躲过了那个迷宫也似的“回”,也避开了那个带尖带刺的“家”。
 
母亲眼中的不舍永远是女儿离家的痛。我低下头,怎忍心告诉母亲,女儿的护照已变了颜色,这说着轻松的一去一来包含多少的周章与心悸呀?
 
波音747载着我的无眠与那个关于血缘和黄土的梦又一次飞越了太平洋。
 
 舷窗下,夜的蒙特利尔岛像美丽的魔戒,闪耀着夺人心魄的光芒,我知道其中的一束是为我而亮。
 
 我对灯下的女儿喊:妈妈回家来啦!
 
可是,我却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原来,是离得太匆忙啊,我忘记了把回家的心也带在身上……
 
这是篇很有意思的短文,祖孙三人对家的概念是不同的,女儿心目中的家是蒙特利尔,而我心目中的家是北京,爸爸心目中的家是故乡的老家。这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老家,随着地点的变化,情节的推进,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这道开放题是这样的。
 
例:文章通过写“回家”,又一次向我们诠释了“家”的概念,某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同样有一首诠释“家”的歌曲——《吉祥三宝》,这首歌喝道——宝贝啊,爸爸像太阳照着妈妈!妈妈像绿叶托着红花!我呢?你像种子一样正在发芽!我们三个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从这些摘引的歌词和文章《回家》来看,你认为《吉祥三宝》和《回家》分别诠释“家”的什么特点?
 
(1)《吉祥三宝》      
            
(2)《回家》  
                    
答案:《吉祥三宝》主要表现家的和谐,和睦,每一个成员都为家庭做贡献,是家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回家》主要围绕家所代表的根的意识,故乡的意识,表现的故乡是漂泊在海外的海子感情的最终归宿。
 
这就是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其实像这类的拓展题,做起来也不难,只要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另外对链接材料做相应的分析,就能很快得出答案来。
 
记叙文阅读的步骤与策略
 
1.速读全文,把握内容。
 
2.仔细品味,归纳中心。
 
3.浏览习题,留下印象。
 
4.再读语段,逐一解题。
 
这是记叙文必须经过的四个步骤,这样我们就能把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以及相关的习题准确地把握住了。
 
解题方法:
 
1.寻找,找到原文固定的答题范围。尽量从原文材料中去提取重要的答题信息。
 
2.学会变通和概括。原文中已有的材料我们可以能用的则用,不能用的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归纳。
 
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1.学会摘关键词。
 
2.学会摘关键句。一般来说,关键句就是文中一些抒情句、议论句,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
 
强调记叙文答题的原则:
 
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一定会在文中有根据。
 
中考阅读讲究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去找到最佳的阅读路径,这是一个重要的提炼的过程,只要同学们能够抓住路径,找到方法,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相信一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祝同学们在中考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中考必胜。


    编辑:ctwxc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