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四要素

经典 发布时间:2021-06-06 16:01
[摘要]记叙文的四要素 记叙文中的四要素,非常的重要,弄明白了,你要就可以写出一篇好的记叙文了,下面整理了记叙文的四要素给大家参考。 第一篇:记叙文的四要素 笔者结合记叙类文章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狠抓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四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与大家
第一篇:
 
       笔者结合记叙类文章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狠抓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四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记叙要真挚动人
  
  记叙类文章应“写真人,讲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记真事。
  
  记叙类文章中,所记之事若为虚假即便再完美也读之无味,唯有真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譬如,写表现亲情的文章,人们大都习惯于直接歌颂亲人的无私与伟大,而作家李兆权的《丑娘》却一改纯粹赞美母亲的传统构思,采用先抑
  
  后扬的手法,先写了稍稍懂事时知道母亲长得很丑因此便觉得自己也矮人一等,长大成人真正读懂母爱后才知晓母亲的伟大,但母亲已不在人世,最终只能在无尽的悔恨中泣诉对“天下最漂亮的母亲”的深情,读之的确感人肺腑。
  
  2.抒真情。
  
  “文贵以情动人”。文字只有被作者赋予感情后,才会敦实厚重,真切感人。“情由感发,感由境生”,读者只有面对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才会撼心动容,以至于潸然泪下。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这段文字中,“躲”“想”与“安慰”等的使用没有丝毫的矫饰与造作,其境其情都真切可感。其实,即便是再平常的感情,只要描写得真切定然会感人。
  
  二、构思要精巧独到
  
  构思是文章引人入胜的法宝。构思精巧、情节安排独到的文章读之会如入胜境一般,让人回味无穷。
  
  1.出人意料。
  
  欧·亨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患肺炎的青年画家琼珊绝望地躺在床上,等待窗外“代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飘落,但最后的那一片深绿的叶子却一直顶着风雨坚强地挺立在墙上。琼珊因此深受鼓舞,顽强地活了下来。至此,小说的叙述一直都很平常,直至出人意料且感人至深的结尾出现。其实,最后的那一片常春藤叶早已凋零,是老画家贝尔曼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雨夜,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而他自己却因患上肺炎不幸去世了。小说如此,记叙类文章也是如此,出人意料的构思往往能收到扣人心弦的表达效果。
  
  2.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的情节不仅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莫泊桑的《项链》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结果却不慎丢失了,她只得借钱买了一串新项链还给朋友,并且为偿还债务整整节衣缩食地劳作了十年,可最后却得知所借“钻石项链”竟然是假的。由此,不仅情节一波三折,情感也随之波澜起伏。
  
  三、选材要典型鲜活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中典型、鲜活的材料既是作者高超的观察能力与语言提炼能力的体现,也是作品有较高艺术性的体现。
  
  1.选典型事例。
  
  例如,刘鸿伏在《父亲》中写当年他因父亲数落他对农事太过愚笨并大发感慨而和父亲顶牛时他的老师正好笑呵呵地将薄薄的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递给他时,使用的文字是“发怒的父亲依然黑着脸,没有一句表示高兴或者祝福的话,只说:‘崽,你命好。’转过身扛了禾桶匆匆远去”。如此,父亲鲜明的个性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2.选具体细节。
  
  例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中有关孔乙己的描写,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排出九文大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等,都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才将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四、语言要成熟老到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以便使学生形成对人与事的独到见解,继而将其用成熟老到的语言表达出来。
  
  1.简洁精练。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的文字: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这段文字就用极其简练的语言,不仅准确地道出了“三味书屋”的位置,还生动地描绘出了先生的形象。
  
  2.有表现力。
  
  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中有这样的文字:
  
  下午我还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转了一圈。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天。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摩自己的一生……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这段文字虽然语言相当朴实但极具表现力——不仅深沉厚重,而且还充满了哲思,意蕴很深厚。笔者结合记叙类文章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狠抓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四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记叙要真挚动人
  
  记叙类文章应“写真人,讲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记真事。
  
  记叙类文章中,所记之事若为虚假即便再完美也读之无味,唯有真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譬如,写表现亲情的文章,人们大都习惯于直接歌颂亲人的无私与伟大,而作家李兆权的《丑娘》却一改纯粹赞美母亲的传统构思,采用先抑
  
  后扬的手法,先写了稍稍懂事时知道母亲长得很丑因此便觉得自己也矮人一等,长大成人真正读懂母爱后才知晓母亲的伟大,但母亲已不在人世,最终只能在无尽的悔恨中泣诉对“天下最漂亮的母亲”的深情,读之的确感人肺腑。
  
  2.抒真情。
  
  “文贵以情动人”。文字只有被作者赋予感情后,才会敦实厚重,真切感人。“情由感发,感由境生”,读者只有面对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才会撼心动容,以至于潸然泪下。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这段文字中,“躲”“想”与“安慰”等的使用没有丝毫的矫饰与造作,其境其情都真切可感。其实,即便是再平常的感情,只要描写得真切定然会感人。
  
  二、构思要精巧独到
  
  构思是文章引人入胜的法宝。构思精巧、情节安排独到的文章读之会如入胜境一般,让人回味无穷。
  
  1.出人意料。
  
  欧·亨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患肺炎的青年画家琼珊绝望地躺在床上,等待窗外“代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飘落,但最后的那一片深绿的叶子却一直顶着风雨坚强地挺立在墙上。琼珊因此深受鼓舞,顽强地活了下来。至此,小说的叙述一直都很平常,直至出人意料且感人至深的结尾出现。其实,最后的那一片常春藤叶早已凋零,是老画家贝尔曼在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雨夜,用画笔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而他自己却因患上肺炎不幸去世了。小说如此,记叙类文章也是如此,出人意料的构思往往能收到扣人心弦的表达效果。
  
  2.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的情节不仅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还可以使文章更具可读性。莫泊桑的《项链》中就有这样的情节: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结果却不慎丢失了,她只得借钱买了一串新项链还给朋友,并且为偿还债务整整节衣缩食地劳作了十年,可最后却得知所借“钻石项链”竟然是假的。由此,不仅情节一波三折,情感也随之波澜起伏。
  
  三、选材要典型鲜活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中典型、鲜活的材料既是作者高超的观察能力与语言提炼能力的体现,也是作品有较高艺术性的体现。
  
  1.选典型事例。
  
  例如,刘鸿伏在《父亲》中写当年他因父亲数落他对农事太过愚笨并大发感慨而和父亲顶牛时他的老师正好笑呵呵地将薄薄的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递给他时,使用的文字是“发怒的父亲依然黑着脸,没有一句表示高兴或者祝福的话,只说:‘崽,你命好。’转过身扛了禾桶匆匆远去”。如此,父亲鲜明的个性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2.选具体细节。
  
  例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中有关孔乙己的描写,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排出九文大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等,都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才将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四、语言要成熟老到
  
  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以便使学生形成对人与事的独到见解,继而将其用成熟老到的语言表达出来。
  
  1.简洁精练。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的文字: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这段文字就用极其简练的语言,不仅准确地道出了“三味书屋”的位置,还生动地描绘出了先生的形象。
  
  2.有表现力。
  
  刘亮程的《寒风吹彻》中有这样的文字:
  
  下午我还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转了一圈。我没顾上割回来的一地葵花杆,将在大雪中站一个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搁一个冬天。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摩自己的一生……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这段文字虽然语言相当朴实但极具表现力——不仅深沉厚重,而且还充满了哲思,意蕴很深厚。
 
第二篇: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编辑:ctwxc

    相关推荐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