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佛教诗词

诗句 发布时间:2017-09-18 08:08
[摘要]苏东坡写了一些关于佛教的诗词,用佛教语句来述说人生岁月,从诗词中抒发自己的情怀,写得非常的经典,值得一看;请欣赏苏东坡的佛教诗词。
苏东坡的佛教诗词

苏东坡写了一些关于佛教的诗词,用佛教语句来述说人生岁月,从诗词中抒发自己的情怀,写得非常的经典,值得一看;请欣赏苏东坡的佛教诗词。
 
第一篇:苏东坡的佛教诗词
 
苏轼涉及佛教的诗词主要有两类,一类阐释自己在学修佛法期间的体悟;一类是在写景抒情中透露的禅意。
 
第一类学佛体悟,申明见地。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后来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直呈,比如著名的《庐山三诗》,是苏轼修学佛法早期,游庐山宿于东林寺,与照觉、常总两位禅师,彻夜讨论无情说法,而有所发省,于次日黎明创作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是说,佛法不离世间万象,而事象的差异在于个体的观察角度不同。不认识本来的真实面目,是自身智慧开显不足,也不需心外求法。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行人在修学过程中,对修行成果不免有种种猜测,往往联想成某种特殊的境界,因此会在某些阶段一味追求新奇特异的经验。苏轼在这里指出,现行契入真如,不同于大家的夸张想象,虽然超越日常经验,却也不脱离日常经验,强调了智慧真如与万法显现“不二”的道理。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则讲“无情说法”。“举似人”,向别人讲。没办法跟别人解释,是应禅宗不立文字的宗风。禅宗重视行动,不重言语,“举言即乖”。而佛法中说的“无情”,包括山河大地,石头草木这些没有生命的事物,也无不是真如显现,溪水犹如“广长舌”在说法,青山犹如“清静身”在住世。广长舌,是佛陀三十二相好庄严之一,可以随缘说法,令闻者各得其所。清静身,是行者通过持戒精严,而获得身心清净的妙果。
 
第二类是作者经过多年佛法的学修,在写景抒情时,将内证深厚的现实感受,提炼升华,加以文学手段的润饰。部分作品中对人生深层本质的思索,明显带有佛教人生观的影响。
 
如《定风波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可以作为苏轼人生态度的精彩的浓缩表达。小序里写明,途中遇雨,没有雨具,同行众人感到狼狈不堪,作者自己并不觉得。上片,苏轼写自己在雨中洒脱安然的态度,实际上暗示了面对人生际遇的风雨飘摇,能够处之泰然。下片写雨后,哪怕微寒料峭的春风,仍无法动摇心底淡淡的喜悦,纵然经历了山路上气候变化莫测的洗礼,作者内心始终保持“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后人常把“晴”作“情”,理解为世事坎坷中,保持情绪的平稳。其实,能把阴、晴这种反差极大的现象,在内心真实做到平等观待,宠辱不惊,比起控制情绪反应,更为不易。
 
《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此诗头四句,引申自云门宗天衣义怀禅师的法语:“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全诗感慨人生无常难以揣测,流露出无限惆怅,体现了判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的佛教人生观。
 
苏轼才高志远,却命途多桀,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袒露心迹: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谵州。
 
这首诗表明作者,自“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可随遇而安的自在状态。黄州,惠州,谵州,是当年苏轼被贬谪之地,也是常人认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为贫乏的困苦之地,身处其中,却被诗人视作一生中过得最充实最有价值的日子。因为诗人具备丰沛的内心,自足的愉悦,才可以潇洒明朗地面对一切,将荣华与窘迫看作没有两样。
 
第二篇:苏东坡的佛教诗词
 
百步洪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免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干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览一念愈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砣。
 
览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球委蛇。
 
君看岸边卷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浇浇师所诃。


编辑:ctwxc

相关推荐

扫一扫 更健康